三岁就开始上辅导班,你能想象这样的画面吗?一帮小朋友坐在教室里,又想动,又不敢动,还要认真听老师讲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听不懂的文化知识。
类似于这样的场面,正在学前辅导班上演,而这些孩子身上,寄托的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期待。
还有很多家长看到视频里面,三岁孩子能背上百首唐诗,流利使用英语对话,就开始在家里,每天逼着自己孩子背古诗学英语。
父母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教育模式,真的正确吗?
孩子成绩不好,母亲大发雷霆:“别人都能学好,你怎么就不行?”
在去年4月份的时候,一位宝妈让我印象深刻,她问我:怎么才能提高孩子的智商?她觉得自己宝宝有点笨。
当时我就惊呆了,毕竟别人家母亲都恨不得将自家娃夸到天上去,哪有嫌弃亲生骨肉笨的?明显不符合常理。
“是不是健康方面有缺陷?”我第一反应就是“唐氏儿”,这种基因层面的原因,目前暂时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案。结果这位宝妈接下来的解释,让我有些无语。
原来她之所以觉得自家孩子笨,倒不是说他智力真的有缺陷,而是孩子上补习班没效果,别人家孩子都能学会的东西,他怎么都学不会,而且还觉得自己没错。
为这个事情,这位母亲不止一次发火,在她看来,自己与爱人的学历都不低,家庭条件也没亏待过孩子。在如此优越的基础上,孩子还赶不上别人,原因很简单:他没有用功,否则不会是这个状况。
大致顺了一下,这位母亲的逻辑是这样的:成绩不好=智商低=不用功。
说实话,那时候我是真不知道该怎么给她建议,毕竟那个孩子才3岁多,刚上幼儿园,在我个人看来,这个年龄上幼儿园都嫌早,更何况上课外辅导班?而且学习的还是这么深奥的东西。
孩子过早进行文化学习,真的可以领先在起跑线上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明确答案,但结合个人阅历以及网友分享的实例来看,答案还是比较明确的:成功率很低。
难点主要体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
1、语言交流问题
尽管现在的孩子都早熟,但这仅限于“事物认知”方面,而不是知识积攒。比方说最基本的“语言交流问题”,3-5岁大的孩子,与成人正常沟通是没啥问题,可要是涉及到授课,情况就不一样了。
试想一下,孩子连听都不太听得懂,又怎么可能理解得了呢?就好比突然将我们放到西方国家,听别人用英语讲课,虽不至于一句话都听不懂,但几节课上下来,收获无疑少得惊人。
如此低的效率,那么高的学费,性价比实在太低,看不到后果,家长当然会着急,认为自己孩子智商有问题,却从来没想过是不是家长本身的问题。
2、思维模式问题
研究显示,幼儿的脑回路多为“单线程”,意思是说,他们只能同一时间思考一件事情,而老师上课不可能只讲一种东西,最后的结果是:你讲你的,我反正记不住,老师前面讲的东西全部被忘记。
这也正是很多孩子看上去认真,却怎么都学不会的关键。
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其实更多需要依靠课后努力,而上课那点时间,顶多能做到让孩子熟悉有这么个东西。
不少家长习惯性地给孩子报个班,然后就不管了,觉得老师可以将一切都搞好,自己无需操神。
对于初高中学生,家长可以采取这种“散养策略”,孩子自控力强,心理也有压力。但对于幼龄孩童,父母不管=不重要,他们并不理解学习成绩的重要,自然是能玩就玩。
至于上课学习的东西?能记得多少是多少。
如此随缘学习,想要变成优等生,对智商的要求太高,没点天赋还真做不到。
3、精神压迫问题
大家都知道,人要是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极大,而幼儿的心理承压性远远不如成年人,因此,他们更加容易受伤害。
3-5岁期间,本该是玩耍的年龄,家长却强行给他们布置任务,甚至还设立相关指标。试问,孩子真能扛住吗?
相对于文化成绩,个人认为,宝宝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学前班教育到底有多大作用?谁都不敢保证。
用孩子的健康去赌博,未免有些太理想化了。
相对于知识的超前学习,习惯与认知才是最关键的
记得很久之前,听某位老师讲过,凡是老资辈的教师,都有预测学生成绩的能力。
老师主要依据的是对方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规律。只要孩子智力正常,学习习惯再好,成绩肯定差不了,这是由应试教育的特质决定的。
而到了社会上,除了个人能力之外,认知的优先级也非常高,简单来讲就是情商,情商不够,智商再高都不好使,没人愿意跟太过聪明但是情商低的人打交道。
所以说,父母要多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1、习惯
J妈认为,在所有的好习惯中,最关键的就是自我约束力,德国教育大师拉康·雅克说过:能完美把控自我的孩子,才能完美把控命运,二者互为依附。
孩子喜欢按照天性做事,本身没什么问题,但要是不加以管教,放任其发展,未来演变成无法无天、做事不动脑子的概率极大。
家长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事先约定好看多久电视,然后让孩子自己看表,超时不停就予以惩罚;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轻微洁癖意识有助于自我约束的养成;满足条件才可以买玩具,否则连要都不行……
日常生活把控好,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2、认知
认知=情商+三观
育儿界关于这方面的教育理念一直比较模糊,不过大家都认可的是,只要父母三观较正,孩子就没问题。
以身作则在这一块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为孩子着想≠越早学习越好,最后引用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的一段话:跑得早不代表跑得远,越早发力意味着越早疲倦。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