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怪癖心理学异常心理是如何操纵了我
TUhjnbcbe - 2023/7/28 21:27:00

最近看了一本研究人类异常心理的书《怪癖心理学》,作者是冈田尊司,日本著名作家、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我感觉挺有意思的,想和你分享一些观点。

作者说异常心理就像人的影子,无时不刻想要操纵你。每个人都会有异常心理,但“异常心理”并不直接等于“精神障碍”,反而是我们要透过各种异常心理的形态,了解它背后所传递的真相。

本书一共7个章节,通过各种案例带着我们去察觉潜伏在人类身体里的异常心理,例如:完美主义、暴力快感、妒忌、逆反、自恋、双重人格、依恋与舍弃、罪恶感和自我否定。

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有遇到过有上述这样异常心理的人?而我们自己的内心是否也潜藏有这样的怪癖?

书中有个案例,讲的是著名女演员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电影《黑天鹅》,影片里的主角妮娜是个非常有天赋的舞蹈演员,她被选拔为《天鹅湖》的天鹅皇后,必须同时出演纯真无暇的白天鹅和魅惑邪恶的黑天鹅。但因为她在无论在舞蹈和生活中都有追求完美主义的洁癖,所以她能完美演绎了白天鹅,却迟迟无法进入黑天鹅的角色。在濒临崩溃中,她想尽办法摧残自己的身体,节食、吸大麻、纵情色欲。同时还被有控制欲的妈妈监视和束缚着。虽然最终她也完美演绎了黑天鹅,并达到艺术巅峰,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作为旁观者,既震撼又叹息,这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悲剧人生。

其实,只要拥有过正常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人,都能明白,过度的完美主义就是一种怪癖。完美主义者总是对自己有一种极端的心理约束,强迫性的反复要求自己做某一件事。

作者说,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总是被束缚在正直善良的义务感中,无法将自己的本能随心所欲释放出来,他们认为本能和欲望是污浊邪恶的。

而且他们会很僵硬的将“洁癖”标注到身边所有的事物上。例如,有的人会有饮食障碍和秩序障碍等。

然而,自然界的规律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提防对极致完美主义追求的念头,而是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美”。心理学家海蓝博士的新书《不完美,才美》,就从人际关系里的各种情绪作为切入,教我们认识真相,把握自己幸福的主动权。

第二个想和你分享的案例是: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

叔本华在他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谈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一些梦幻般的“表象”而已,而推动这一“表象”的只能是没有任何目的和意义的“意志”。

因为他母亲从来不爱父亲的原因,他从小就不被母亲疼爱和关心。年轻的母亲只对他在刚出生时,像宠爱玩偶一样喜爱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厌烦了他,只顾自己频繁享乐。在痛苦中长大的叔本华,内心里一直期盼母亲能回头关心他,即使知道母亲的冷淡逼死了绝望的父亲,即使母亲擅做主张卖掉父亲的产业。直到母亲用遗产开设作家沙龙,并包养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小情人,他才终于和母亲决裂。并靠着“玩偶”理念,把自己从不被母亲所爱的心结中释放出来。

叔本华的哲学是一种通过从正面认可“存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将人们从试图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徒劳中解放出来的哲学。它不同于悲观的伪装避世,而是一种强有力的生存战略。但也隐藏着被遗弃的“玩偶”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悲伤。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如此魔幻的事例存在。

湖南卫视《我家那小子》的节目嘉宾朱雨辰和他的妈妈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玩偶”关系,只是它是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朱的妈妈是太爱自己的儿子,而对儿子的一切生活都进行了包办,不仅是“吃喝拉撒”,甚至还涉及工作和交女朋友,导致儿子到了四十岁还像个“巨婴”。结果因节目让自己和儿子被观众一起吐槽抵制。其实很多像朱妈妈一样对孩子有超强控制欲的父母,何尝不是也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玩偶”,把自己的希望或者是欲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得到完美的人生。可悲的是,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这样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作者在书中说,一直作为母亲的玩偶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必然会屡屡受挫,容易受到痛苦的折磨。

如叔本华、荣格、尼采般的天才,他们的一生都受困于怪癖,但也成就于怪癖。他们的一生也体现了人类的两个根本欲望:保护自己;谋求认可和爱。

到此,我们明白了,人所有的怪癖都是欲望的投射。我们要学会审视自己的内心,挣脱完美主义的枷锁。好好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也学会对自己人生中的遗憾放手,尽力而为,不走极端。另外,多保持和他人的沟通,不要把自己陷入封闭和孤立,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

1
查看完整版本: 怪癖心理学异常心理是如何操纵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