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较为特别的一个人。正册当中的其余女性都和贾府有亲戚关系,唯独妙玉和贾府并不存在亲戚关系。她是以一个带发修行者的身份进入贾府的。
表面上看,妙玉是和那些贾府为了元春省亲而采访聘买来的小尼姑、小道姑一起进京的,但是,在元妃省亲的过程中,妙玉并没有出现。其实,妙玉之所以进入贾府,并不是为了元春省亲。
那些小尼姑和小道姑是采访聘买来的,而妙玉是贾府下帖子请来的。她一开始觉得豪门贵族必定以权势压人,不愿去去。王夫人觉得她既然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自然骄傲些,愿意下帖子请她。
在元春省亲结束之后,妙玉也并没有和那些小尼姑、小道姑一起进入铁槛寺,而是住进了大观园里的栊翠庵。这就说明,妙玉和那些小尼姑、小道姑不一样,不是专门为了元春省亲而买来的。
妙玉正式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这一回里,妙玉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生活品味的高雅不俗,性格的棱角分明,清高狷狂,都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她对刘姥姥的厌弃,更是引起不少争议。
脂砚斋对妙玉的评价也不算很高:“盖妙玉虽以清静无为自守,而怪洁之癖未免有过,老妪只污得一杯,见而勿用,岂似玉兄日享洪福,竟至无以复加而不自知”。这段话让我们明白,在脂砚斋看来,妙玉清高过头了,显得有点怪癖。
作为一个修行之人,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自然是会惹人非议的。她没有慈悲为怀,众生平等的意识,而是十分严肃地要让自己和刘姥姥之间没有丝毫牵扯。她在贾宝玉的建议下,愿意把自己不想要的茶杯给刘姥姥,却还要强调“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吃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如此孤傲的人,也是世上少见的。
林黛玉也有些轻视刘姥姥,开玩笑把刘姥姥比作“母蝗虫”。但是同时,林黛玉却建议惜春把刘姥姥也画进大观园图当中。这说明林黛玉并不介意自己和刘姥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由此可见,林黛玉和妙玉对待刘姥姥的态度是同中有异的。林黛玉和妙玉都性格孤高,但是林黛玉的孤高不像妙玉那样显得清冷。
妙玉对林黛玉的态度值得玩味。妙玉愿意请林黛玉和薛宝钗喝梯己茶,可见她愿意和她们结交。但是,当林黛玉问她“这也是旧年的雨水么?”的时候,妙玉这样回应她,“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其实,妙玉并不是真的要批评林黛玉,而是觉得有点诧异。妙玉的潜台词是:别人尝不出来也就罢了,你这样一个有品味的人,应该尝得出来啊。其实,林黛玉未必尝不出来。她只是还不是十分了解妙玉。在她看来,妙玉不至于有好水不用来给贾母泡茶。而在妙玉看来,贾母只有资格喝用旧年的雨水泡的茶,至于梅花上的雪水,妙玉是非常珍惜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用来招待别人的。林黛玉也知道妙玉怪癖的性格,所以也并不计较妙玉说自己是个“大俗人”。
妙玉对贾宝玉的态度更是有趣。妙玉对贾宝玉有一种暧昧的情愫。她愿意把自己日常喝茶用的绿玉斗拿出来给贾宝玉喝茶。这对于一个有洁癖的人来说,自然不容易。贾宝玉去她那里讨要红梅,尽管费了不少神,但是还是得到了。贾宝玉过生日,她亲自写下拜帖,自称“槛外人”。可见,妙玉对贾宝玉的确是另眼相看。但是,妙玉是一个带发修行的人,她对贾宝玉真的有男女之情吗?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像妙玉这种性格的人,一般人是难以理解并且欣赏她的。就连平时厚道的李纨都因为厌恶妙玉的为人而不愿意理他。可是贾宝玉却愿意迁就理解妙玉,这一点就让妙玉对贾宝玉有一种知己之情。
可以说,妙玉和贾宝玉都是秉持了“正邪两赋”的人,所以,会产生一种心心相惜之感。当邢岫烟看到妙玉在给贾宝玉的拜帖上下别号的时候,就说这是“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贾宝玉则觉得“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邢岫烟和妙玉有半师之分,贾宝玉却更理解妙玉。
妙玉的审美品味相当奇怪。在她看来,“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她的这个说法对于从古至今的那些大诗人来说自然是不公平的。唯一能够入妙玉法眼的则是范成大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妙玉为什么对这句诗情有独钟呢?因为作为一个带发修行的人,她已经被无情地排挤在了铁门槛之外。但是,她又不愿意完全放弃作为千金小姐时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她没办法重新进入铁门槛之内,内心又做不到四大皆空。于是,她干脆自称“槛外人”,以自我麻醉,自我安慰。
范成大的这句诗意思很简单,一个人就算生前享受了无穷的富贵,也拒绝不了死亡,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因此,这句诗可以给妙玉以精神慰藉。
其实,妙玉是善良而热爱生活的。她愿意把轻浮的好茶,鲜艳的红梅分享给别人,愿意教邢岫烟识字。不过,因为她是一个身在庵堂,心中却又对红尘世界依旧向往的人,所以她显得有些矫揉造作,有些自命清高。但是,她的这种性格是应该被体谅的。
妙玉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槛外人”。她自己也对林黛玉和史湘云说过“失了咱们闺阁面目”这样的话。这说明,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个带发修行的人,只是现实让她不得不这样。可以说,她的狷狂是一种性格被压抑之后的张扬和逆反。
其实,妙玉也有“槛外人”优雅脱俗的一面。曹雪芹在第五回里就用“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来形容妙玉,这是很高的评价。在这一回里,曹雪芹对妙玉又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评价。可见,妙玉的生活状态和她的精神追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
像妙玉这样有精神洁癖的人在当时那个环境下自然会面临“好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的局面。曹雪芹的欣赏眼光和世人当然不同,他对妙玉还是欣赏怜惜的。《红楼梦》当中名字里带“玉”的不多。妙玉的名字和贾宝玉、林黛玉一样带“玉”,这已经是一种不俗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