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文原载《外语教学与研究》年第3期,第-页,参考文献略
摘要:本文拟讨论两个问题:1)翻译学从属于应用语言学是不是合理?)翻译学到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自上世纪末起,翻译学界开始了一波强劲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范式让位于文化研究范式。时至今日,翻译学的主流已经不再是语言学,因此,国内的学科划分仍将翻译学归在应用语言学之下,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受文化转向的影响,如今翻译学已经发展成了一个跨界学科,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建立起了跨学科的研究界面。因此,在西方学术界,翻译学已经被认定为是一个跨界学科,从而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与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很不协调。如果不给予翻译学以合理的学科地位,势必会影响这一蒸蒸日上的学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翻译学;学科;虽然翻译学作为一个学科已经融入现在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但在国内(特指中国内陆,以区别于港澳台地区)仍然有两个残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翻译学从属于应用语言学是不是合理?)翻译学到底是不是独立学科?本文所采用的角度,主要是翻译学在西方的学科认同状态,兼论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学术理据。
一、翻译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之路
翻译学是不是一门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翻译学界曾经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学术界,“学科”似乎是一个常识,因此有必要在讨论伊始,审视一下该术语的定义。据《现代汉语词典》(00年增补本),有关“学科”的定义是:“1.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学校教学中的科目。如语文、数学”。按这个定义,“翻译学”作为学科当无任何疑义。
在翻译学学科奠基人Holmes看来,学科的形成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可:一是“交流渠道的建立”,一是“学科乌托邦(disciplinaryutopia)的形成”(Holmes/:)。随着翻译研究长时间的碎片式发展,至上世纪70年代初,在Holmes看来,翻译学的“学科乌托邦已显形成之势”(同上:),因此他认为该给这个学科起一个名称了;在讨论了包括Translatology在内的若干个翻译学学科名称的候选术语之后,他认为TranslationStudies是最合适的翻译学学科名称(同上:)。
如今,翻译学已然有了一个庞大的学术共同体,中国高校里已经有与英语等专业并列的翻译本科专业,有了翻译专业硕士,翻译院系也应运而生,国际上顶尖的学术刊物索引SSCI和AHCI已经收录了多个翻译学的学术刊物,翻译学的词典甚至百科全书也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版了,翻译学的著作差不多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一个学科之所以能成其为学科所需的基本元素已经一一具备。
至于“翻译学”的英文学科名称为什么不是Translatology,中国学者虽然有自己的推理和判断,但西方学者弃用该术语的理由却让中国学者始料不及。Holmes说:
人们也做过一些尝试,希望能造出更“学术”一点的术语,那样的术语大多都有个-ology这样的学科后缀。如R.Goffin就建议英文用translatology这个名称,这从词源上讲得通,法语中又有traductologie的支持。但由于-ology源自希腊语,语言洁癖者(purists)拒绝这样的污染。(同上:18)
Holmes的说法在ShuttleworthCowie()主编的《翻译学词典》中得到了印证。该词典称:
Translatology(德语作Translatologie),曾被建议用作该学科(现已通称为TRANSLATIONSTUDIES)的学科名称。……但却似乎遭到了许多说英语的翻译学者的强烈抵制。(同上:)
年,Gentzler在为Bassnett和Lefevere合编的论文集《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所做的序言中明确指出: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翻译学是6年在比利时洛文举行的那次历史性的会议上建立起来的。(Gentzler:ix)
6年那次会议的论文集《文学与翻译》(Holmesetal.8)堪称当代翻译学的一个经典。在该论文集的编者前言中,有这样一段综述:
在过去二十年里,作为一个现代学科,翻译学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翻译的过程还是翻译的作品,都成了不同学科的学者的研究目标,这些学者大多是语言学家、信息研究者、逻辑学家和语义学者等等,文学研究者相对较少。随着这种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对形形色色的翻译文献和翻译过程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洞见。最初,学者们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