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部:郑祖昌
联络部:陈红香
编委:
郑明生罗云付陈小莲王鹏
刘水英冯静波陈泉李小云
冉伟白明英冉茂林丁盛
吴畏张育汉陈国华秦信安
邮箱:
qq.诗歌《打秋风》,表达着理想与现实的无奈。“大雁追着白云”“我送给蝴蝶的菊香”是作者的理想境界,天高云淡任大雁追逐,地上的蝴蝶应有它的欢乐,我是善良者为蝴蝶送去菊花的欢乐园,这本是人性最至真至纯至净的灵*,然而,这一切理想都被现实的秋风掠夺,秋风是一股不小的邪恶势力,寒潭被打,吓得蝉躲藏、啄木鸟不敢语、炊烟只能叹息,连天空也没有办法,溪涧也只恨得干着急。酒意中的老汉相约除害,一种心中迫切的愿景。作者以诗对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人性角色的写照,也表达了向往和谐美好生活的初心。
诗歌《归燕》,表达着情意绵绵。燕子是农村在屋檐下安家落户的有益生灵,与农民相伴,冬去春又来,但诗里隐喻明显,“空了一冬的巢门/还有你呢喃的味道”,能闻着以前的味道,说明主人非常在乎这个飞走的“燕子”,经常睹物思人,藕断丝连。“南方收容了/你携去的新欢么”本句更是映证了爱屋及乌的道理,连主人不喜欢“燕子”的新欢却时时想着新欢有着落了吗?“为何你脖子下仍挂着/我那句灰色的诗”,也许是曾经的忠告、预言。“回来了就进屋坐坐呗”,表达了主人对待“燕子”一如继往的感情。“看看是哪个傻子/一直替你,守着空巢”,也许“燕子”在外的奔波疲惫或不如意,即使什么没有了,家还在,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事。与前一段“我那句灰色的诗”,似在呼应。吸引读者去猜想推断,是情人?是儿女?又似反映农民工奔波一年却一无所获的无奈,或是农民应回归土地的思考。
诗歌《蚂蚁》,表达着无奈后的希望。第一段,“底层”“越描越黑”“积蓄”“驳回”等词,表现生在地下的蚂蚁,没有话语权,即使半辈子的奋斗成果,也经不住一次微小波折。“胎记”一词用得非常妙,似有与生俱来就这样。“呐喊”,表现的是改变现状的反抗。第二段,一反无奈的思维,表明也有长出翅膀的蚂蚁,再不只在泥穴,可以随风飘远,可以飞比树高。祖祖辈辈在黑土地生存,遇着好时代,必然终有一变,满满的自信。
诗歌《幸福秘方》,表达幸福生活的源泉。有人辛勤不知疲劳,有人老年不觉年老,有人心胸狭隘不善大肚包容,有人生活不来自寻烦恼,有人不会知足常乐,有人不会换位思考,总有那么多操不完的心,烦不完的事,苦不完的活,总是羡慕着别人,没有自省自知自明自足的境界,一句话,活得苦累,哪来幸福快乐可言?这是当今浮躁世界人们的共同困惑,然而,这首诗歌里正好能寻找到幸福快乐的准确答案。虽然答案是现存的,但要坚持做到,需要人们长期坚持不断的修身养性,方能得道成“仙”,而逍遥自在。
诗歌《豪猪刺》,表达的是自我反省感悟。只要你的缺点错误足够大,就如豪猪长的刺,就会失去亲人朋友的亲近而孤独无援。即使你出于好心,也会办出坏事来,让他人产生陈见后,再不会得到他人之爱。人的缺点错误,既伤害着自己,也伤害着他人。所以说,始于知耻、明于敬畏、行于自律是人生的三件宝,才可达于自由。做人,如此向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踏实前行,每一步都是生命修行路上的最美风景。
诗歌《雪》,表达打工者一往无前的心态。节前回家,不到新年,只要冰消雪融,就向打工地迈开沉重的脚步,与年轻人无情地竞争着。出了门,家里一切,都无奈地管不着了。有的人拼命地想在城市里安家落户,我却只想挣得辛苦费养家糊口,却常常被老板拖欠工资,时常在梦里也牵挂着苦命的妻子。这就是一个中年打工者无奈的生活境遇。
诗歌《石碾》,表达出一首凄美的壮歌。昔日饱经沧桑,今日老矣,不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后人榜样,依然老有所为,发挥余热。人老不可怕,怕只怕承认老时,觉得什么都没有用了,只有等死的一条路。作者能从荒废的石碾中领悟到人老而另有他用的道理,很不简单。比糊里糊涂生、糊里糊涂活、糊里糊涂死的人过得有意思。其实,这也是老来幸福快乐的境界。
诗歌《自述》,表达业余的闲情雅趣。写着收工回来,妻子饭还未煮好时,用陈旧的手机,习惯地写着自认为是诗的文字,从中吸吮着精神食粮。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作为农民的作者,没有出现精神空虚,除了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与当今沉沦中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实实在在的文字,无不告诉人们,他才是真正的“富翁”。
诗歌《不惑之惑》《风筝》《杜鹃漫山》《桃花源访五柳》《癞蛤蟆》《喷雾器》《有感于*河断流》《抽纸》等的表现手法,与前面的诗歌有相似之处,充满着矛盾,既有无奈,也有希望,与本身生活的环境中所遇到的矛盾一致,一面看透矛盾,一面产生新的矛盾,再去认知看透不断重复,就不再多谈。
今日之诗歌,以什么标准来评判优劣高低?总之,我是糊涂的。我只知道,什么诗歌感动了作者,什么诗歌感动了读者,能感动人的不会是低劣作品,能从生活中总结出哲理来,也不会是低劣作品。能把写作诗歌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可以不断地发现生活的乐趣,生活因诗而优雅,诗因生活而美丽。祝张育汉先生创作出更多更好反映新时代农业发展、新农村面貌变化、新农民创新创业、新生活日新月异、乡村振兴的优秀作品。
年6月9日夜于四川遂宁
(郑明生,笔名珠峰冰雪,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作家报栏目作家,遂宁市青艺摄协会员。著有文学作品集《小花草根集锦》、回忆录《凝重的回望》、长篇小说《风骨神韵罗汉竹》《思露花语诗歌集》,合集《当代诗人选集》《当代十家诗选》,作品入选《当代千人诗歌(精华卷)》《放歌百草原(第二辑)》《放歌集——青州九龙峪》《穿越时空——校友文化之旅圆梦纪实》《当代方阵·经典短诗》《品读织金》《作家报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历届获奖作品典藏》等,作品在《世界华文作家》《作家报》和新浪网、中国诗歌网、中国诗歌流派网《诗歌周刊》及《中国风》《巴蜀风》《遂宁在线》《遂宁日报》《川中文学》《文化遂宁》《遂宁诗词》等国内国际刊物网络发表,被多家刊物聘为编委(编辑)。获“杰出作家”“中华百杰诗人”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征评活动大奖。红土地文学社副主编)
蔡慧林(张育汉高中时的班主任):
三十多年前张育汉还在酉阳三中读初中的时候我就认得他了,初中毕业读高中我们就正式确定了关系,他当学生,我当他们的班主任。那时的他瘦瘦小小的,很机灵,因为对校园早已熟悉,所以在同学老师间如鱼得水。(这里省去两百字)课堂上他是最爱发言提问的角色(没得之一),偶尔叫我答不上来,所以也给我工作带来帮助。喜欢提问就是喜欢动脑筋,这后生对很多问题的认知比同龄人深刻。将来讨个老婆求个生活没得问题。如今,张育汉同学在人生的曲折道路上走了很长的路,又爱思考学习,所以对生活与世态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认识。凭着多年的沉淀厚积薄发,拿出这些诗作正是水到渠成。看见他能有今日之状态我很高兴,因为他还有远方和诗,不像后来的润土。
丁盛(张育汉的朋友)
说起诗人张育汉,我心中肃然起敬。
在当代酉阳这个算是比较盛产诗人的沃土上,有一位非常特殊。他就是农民出生,农民身份的诗人张育汉。
说到张育汉,就是他的老家酉阳天馆街上的都不知他爱好写诗,只知道他是一名环卫工人,穿着马甲,推着垃圾车,带着瘦弱的身子和永恒不变的微笑行走于天馆街道的最脏处。还知晓他开了一家门市部,主要销售红白喜事所用的一些诸如红纸白纸之类的东西。他学习能力强,有时也给别人扎婚车。
在他家属的眼里,他是新时代的“孔乙己”,一天从不管家庭成员的吃穿冷暖,也不思考家庭所谓的发展大计。说他四五十岁的人了,还老不知事,成天就是抱着书啃,或在手机上痴痴地翻看着一些电子书,天落下来毛盖系系断。
在他自己的眼中,他自称是一个冒皮皮的“土包子”。哪里敢称诗人,只能勉强算是一名认识几个疙瘩字的伪文化人而已。
因他就住在我工作的学校旁,再加上私交不错,所以我眼中的他更客观真实。我觉得他还是他,普通却又离奇,正如他的瘦和不变的笑。尤其是他的诗,有的寓意深长,朗朗上口;有的柔情细腻,情比金坚;有的积极向上,劝人奋进。说是诗我更认为是一种生活、一种心境、一种情怀,一种格调。他的诗是藏在地下的一壶老酒,是躲在深山老林的涓涓细流,纯洁、低调、甘甜,还能奏出人人都能欣赏、人人都想聆听的交响乐!
酉阳本土诗人倪金才老师说:“他漫不经心的语言流动中蕴含巨大的情感力量,能把大题材处理得举重若轻,这决不仅仅是技巧,还有作者悲悯的大情怀。喜欢这种语言感觉!!”
确实,又何尝不是!
高万春(酉阳民俗博物馆馆长):
昨天崔荣德老师从私信上发来几首张育汉的现代诗,并嘱托我看后弄几句感想以做刋头。说实话,我是写格律古诗的,平时没事喜欢附庸点风雅,对现代诗很少涉猎,不在行,再且本人文识浅薄,语塞笔秃,实在有负兄望。
我晚上抽暇一口气读完了张育汉的诗,当时便被他的诗勾引了,神经被拽紧,心灵被震撼,大有心潮澎湃,不忍释卷之感,不得不让人感叹,技术活,这东东尼马绝对的技术活,此兄非高情商写不出此诗,比如《豪猪》,诗人用高超的形象思维写出了带刺豪猪的本姓,从而比拟人性,就算射光了所有丘比特箭,也只能让别人伤身,让自已伤心,妙呀,怎一妙字了得。此兄非具渊博的文词功底写不出此诗,比如《断流》一诗,长江*河乃中华母亲,巧借人伦,别出新裁,合理的文词驾驭安排,娓娓道来,令人动容。此兄非丰富的社会阅历写不出此诗,比如《抽纸》中,抽一页,少一页,抽一页,少一页。小生活,却能让人唏嘘大顿悟。
乖乖,搞起花儿开,这是我们酉阳地方俗语,意思是哎哟,牌子经多,有新意。多为褒意。有人总爱说,某兄的诗能直抵人内心,依我看,此兄的诗妙在直抵人心后还会在内心不停涌动,令人久久不能平静,余味无穷,欲罢不能,张育汉的诗在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诗句满天飞的年代,能独树一帜,另辟溪径,醒人疲眸,拽人神经,俘人芳心,实为难得,同为酉阳诗友,真心为他骄傲,愿他的诗早日插上翅膀,飞出酉阳,飞出重庆,飞向世界!
廖淮光(诗人):
在朋友圈读到张育汉老师的诗,被他豁达质朴的诗情所折服。后来知道他是我老家天馆的,便带着敬佩和好奇打听,并将获取的点滴信息与那张消瘦却乐呵呵的照片反复对接,总觉得他就是给我们短暂代过课的老师。
九十年代初期,我从村小学转到天馆中心小学校。张老师家好像就在学校旁边,他到底给我们上过怎么样课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在一节美术课上,我画了当时大办烤烟中的一个种植模式“麦套烟”,应该就是记忆中的张老师在批改时写了三个字:“构思好!”如果思维没有“打结”,这便是穿越时空我最初的诗,我与张老师的诗意交集。以至于从不敢写诗评的我,竟然也答应为张老师的诗写几句。
我敢肯定,在繁忙的生活之余,张育汉老师一定利用点滴时间不停阅读着、思考着、积累着,才让他拥有厚积薄发的能量。诗歌一经出现,就有较高的质量。比如《归燕》《蚂蚁》《豪猪刺》《风筝》等都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作品。“回来了就进屋坐坐\看看是哪个傻子\一直替你,守着空巢。”饱含生活的温度又具有诗意的厚度,在不动声音中,完成了“空巢”这个时代暗喻。“泥穴是固化的底层\小的胎记越描越黑\积蓄半辈子力气呐喊\声音被一粒土驳回。”读这样的诗句,总让我心灵微微颤动。是的,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毕竟是纸糊的\怕高处的风把我支离\母亲紧攥手中的线\回来吧,回来吧\每一声呼唤\都扯痛我脆弱的神经。”有放风筝体验的人都知道,都希望把手里的风筝放的越高越好,可高处不胜寒,高处有无法把握的风。“回来吧,回来吧”可仔细想想,又有多少人还回得去了?
张育汉老师着眼于生活的低处,立足乡土和自然,诗意呈现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他能打动人心处在此,持续发力创作“亮剑”的突破口也在此。道法自然,如何让一首诗整体浑然天成,气息更流畅,过渡转换不露痕迹,让诗歌沿着作者的心绪开枝散叶,这是一个精工细作的过程。我以为,张育汉老师只要稍微用力,诗歌将更加熠熠生辉,未来不可估量。
陈永飞(红土地文学社社长):
在五月红土地文学社主办的情系乌江、大美后坪文学创作采风活动中,认识了一位名叫张育汉的农民诗人。初遇张育汉,一张淳朴的笑靥总是挂在脸庞,瘦弱的身躯显得格外单薄。生活在最底层的他,为了生存,不得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偶尔在劳作间歇与寂静深夜,独自从衣兜里取出一支酷派钢笔书写自己的人生,以慰藉走失已久的心灵。用独特的视觉感悟体验生活,用生花的妙笔书写真实人生。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实在令人震撼与敬佩!
前两天,在探索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