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有病没病,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TUhjnbcbe - 2021/8/11 6:28:00

时代的进步,医学的不断发展,似乎正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疾病。而如今,各式疾病——不论真假——在毫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随处可见,耳濡目染之下,不少根本不存在的病症也横空出世。

“知道”(nz_zhidao)跟你聊聊,你到底病了吗?

智慧的大脑,也会伤风感冒吗?(资料图/图)

Papi酱曾在一个4分钟的短视频里,一口气爆出了抑郁症、厌食症、暴食症、洁癖、嗜睡症、社交恐惧症、自闭症、选择恐惧症、囤积症、恐高症、强迫症、电话恐惧症、焦虑症、躁郁症、回避型人格等十几种当代网络“常见”病种,这些病名之中,有真有假,有强有弱,但是它们无疑都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病种”。

时代的进步,医学的不断发展,似乎正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越来越多的疾病。而如今,各式疾病——不论真假——在毫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随处可见,耳濡目染之下,不少根本不存在的病症也横空出世。爱宅就是社恐,心情不好就抑郁,没胃口就厌食,excuseme???我们到底对生病有什么误解?为啥总有那么多人喜欢说自己有病?

我们是怎么“被生病”的?

比起感冒发烧、头疼牙痛这些日常小恙,心理疾病更容易让大家认为“自己有病”。究其原因,除了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也与近些年心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息息相关。

正如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却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要知道,直到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才正式诞生,即使算到今天,也才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里,心理学诞生了许多分支,如大佬佛洛依德和他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挖祖坟”的进化心理学等等。这些复杂的流派,在挖掘丰富心理学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让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跟障碍性精神疾病相比——显得更加模糊与不确定。

张国荣的因病离世让抑郁症一度成为公众议论的热点话题。(视觉中国/图)

严重的心理疾病会发展成障碍性精神疾病,这本来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但心理疾病本身的模糊性,在互联网时代却被进一步放大了。

随着心理学和心理疾病的概念被广泛普及与接受,抑郁症、强迫症、焦虑躁郁这些本来很专业的名词,如今屡屡被信手拈来,成了日常用语;同时,碎片、标签式的传播手段让心理疾病的内涵被不断简化,标签化,乃至出现了不少望文生义的疾病名称。

人人都有“拖延症”?

而其中的典范,当属几乎人人都有的“拖延症”了。“拖延症”这个名词,早在年5月,就因名为“我们都是拖延症”的豆瓣小组而闻名。而与其说“拖延症”是一个诊断名词,到不如说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网络词语。除了无处不在的拖延症,诸如抑郁症,焦虑症之类的精神疾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的谈资里。

现代社会正在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早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诗人奥登在长诗《焦虑的年代》中,即表达了人在工业社会中的失措、挣扎与焦虑。奥登认为,在二十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显性的焦虑年代“。到了今天,情况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焦虑几乎伴随着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并且越来越常见。

美国心理学大师罗洛梅在其作品《焦虑的意义》中曾经说到:“焦虑是人类的基本处境。面对焦虑能够使我们不再无聊,心智敏锐,并使我们确知这份张力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保障。”

实际上,正常水平的焦虑情绪不仅不属于焦虑障碍——即我们所说的焦虑症——反而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是对外界环境的正常反应。虽然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但跳出现代社会的时间范畴,我们会发现,古人们同样面对着巨大的生存与生活压力,从前的生活并非我们所想象的,充满了惬意的慢,却少了很多焦虑症患者,到底是古人太坚强,还是现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变弱了?

治疗药,保健药入侵着我们的生活,现代人真的变得如此体弱多病了吗?(资料图/图)

其实,不良情绪和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之间有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人类自身的情绪反应机制可以调节大部分情绪的发生和反复,只有自我调节机制崩溃者,才会产生障碍性精神疾病。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显然低估了自体的防御能力,而一味地担心患病,这不得不提到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诊断”。

研究显示,在年,中国网民中有60%会利用网络搜索健康,医疗和疾病的相关信息;58%的人会以网络信息进行自我诊断——有时,做一套题就能决定你是不是抑郁——这个数据在美国更高达80%。在百度一下之后,有40%的人会因为担心而更加焦虑,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病没病,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