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生斌并不明智,从他作为受害者选择高调地以悲情形象面对公众,就很不明智。他不知道,人们在看待受害者的形象上,是有洁癖的。这种“洁癖”包括:不能高调,不能做生意,不能赚钱,不能展示幸福,不能有完美人设,不能在人们应该忘记你的时候你还在人们的视野中。林生斌不明智地做了一个高调的受害者,在应被忘记的时候仍留在热搜和流量中,必然会受反噬。该退场了,不要把家事、私事如此付诸舆论,事已至此,要面对的是家人,要协调的是家庭矛盾,要保护的也是家人。
吐槽青年出品
最新消息是,本已宣称要“江湖再见、后会无期”的林生斌,在社交媒体连发数文,回应了舆论关于“与二老对簿公堂”“新欢是小三”“独吞赔偿款”“薄情与原家切割”等质疑。称这些年来经常关心岳父岳母,给二老送东西,发几万块的红包,有新感情后第一时间便告诉了朱小贞的家人,并得到了同意。——看到这些回应,我觉得这位林先生实在太不明智,所有这些回应,只会被搅进新的漩涡,招致更多新的质疑和痛骂。发红包、送东西、私人情感,这些属于个人或家庭隐私,不必向舆论公开。“渣男”标签已固化,你说什么都“渣”的语境下,自证“清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根本不用看评论区和反馈,能够想象出这些“自以为掏心掏肺的回应”会受到什么质疑:也真TM好意思,连给岳父岳母发个红包都要截屏,都记得那么清楚?你说不是小三就不是小三了吗?有小三说自己是小三、不说自己不是小三的吗?新恋情和孩子的事为什么要对外隐瞒,你到底怕什么?你对二老那么关心,二老怎么就不领情,小舅子怎么要到网上怼你呢,你自己做了什么心里没点什么数吗?你的新恋情告诉朱小贞家人,别人怎么好去“反对”你,那种“同意”能证明什么呢?说了这么多,怎么没提“深情人设”“悲情营销”赚钱的事,到底这几年赚了多少钱,怎么不公布账目?为什么一边怀念旧人一边结交新欢?怎么不回应网民质疑的火灾种种疑点?
这些问题林生斌能给舆论和网民一个“满意”的回应吗?永远不能。这些问题上林生斌能够自证“清白”吗?永远不能。因为,这些问题都带着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倾向,不属于事实层面,不是给出某个“具体事实”就可以终结质疑的。“事实”可以说清楚的事,都好办,列个问题清单公布相关事实就行。林生斌面临的大麻烦是,种种质疑所指并非“事实”,而纠缠着复杂的情感、情绪、伦理和道德,交织着公共性与私人性冲突的矛盾,根本说不清,信的人不会质疑,说了不会有人信。
比如对于“小三”这个质疑,就是永远说不清的,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是怎么回事,即使给出相识的时间线,可怎么证明呢?怎么证明自己说的是“事实”呢?怎么让别人相信这是“事实”?永远说不清。再说“对二老好不好的问题”,也根本说不清,别说截屏个几万的红包,就是送豪车送别墅,都证明不了“善待”的问题,好不好,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明白。还有赚钱的问题,涉及到钱,更麻烦,如何证明这些钱不是靠“人设”“炒作”“营销”赚的呢?因为“炒作”“营销”“消费”本就属于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厌恶你的时候说你是“炒作营销”,同情你的时候说你是“艰难生活”,厌恶你的时候,你呼吸都是错,拿什么“事实”去证明“不是悲情营销”“不是消费公众同情”“不是吃人血馒头”呢?
多数质疑,都属于这种“基于痛恨一个人”而产生的价值判断。首先有这种痛恨,然后才滋生出种种质疑,支撑这种质疑的不是“事实”,而是伴随着厌恶情绪生产出来“有网友说”“有网友质疑”“甚至还有一种说法称”“据知情者透露”“还有人表示”。试问,对这些不可证实、也无法证伪的质疑,拿什么“事实”去证明清白呢?所以,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前几天还有人说,调查记者凋零啊,过去碰到这种事儿,如此多的质疑,肯定很多调查记者和媒体去挖掘了。唉,不要低估了媒体对新闻公共性的追求,这种事情,自媒体炒一下就差不多了,不要浪费公共资源了,传统媒体多不会去“挖”这种新闻的,这种事不值得媒体去挖。其一,多数质疑都源于情绪情感,缺乏“事实”支撑,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媒体怎么调查呢?种种臆想出来的火灾阴谋论,关于井的猎巫疯狂,自媒体炒炒就算了,媒体如果当正经事去调查,那是媒体的荒谬。其二,事关个人和家庭隐私,尊重公共与私人的边界,火灾是公共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