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萦改变自己主创
创业者
品牌人
性格分析师
西方人关系的最小单位是个人,东方人关系最小单位是家庭。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排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一个集体或几个集体中的一员。就如哲学家罗思文HenryRosemont所说的,对于早期的儒家学派来说,没有孤立的我存在,概括地说:我是与特定的他人相关的生活角色的总和…
中国人不太在意对他人的控制或环境的影响,而更在意自我控制。因此中国人会把在家庭中、村子里与他人的摩擦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来更好地服从由地方官管理的国家的要求。
这就导致为什么我们家庭里,人与人的边界线是那么的模糊。
「我是你妈,所以你应该...」
中国家庭里,没有边界感
作者:徐大维
来源:良大师(ID:welovequyi)
很多人身体虽已成年,可心智还处在婴儿期
我给孩子定的规矩不多,只讲哪些事不能干。其中有一件是:不能穿着睡衣出门。
你也许觉得很矫情,但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边界感。
有一本书叫做《巨婴》,揭露中国成年人的心理弊病:
很多人身体虽已成年,可心智还处在婴儿期。
「巨婴」这个比喻很妙,从生理学的角度,脱离婴儿期的心理表征就是,知道这个世界是客观的,不是和自己融为一体的,两者是有边界的。
可是,就如《巨婴》所揭示的那样,很多成年人,其实并没有边界感,他们把很多东西都混为一谈。
中国人教育孩子,普通缺乏「边界感」
Annie·Liu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育儿专家,也是我的朋友,她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所以,她对两国教育的差异颇有心得。
她说中国人教育孩子,普通缺乏「边界感」。
什么意思?
Annie举了个例子,中国父母常有的事。
给孩子买了一瓶饮料,你说,来让妈妈尝一口。于是就着一支吸管,两人一同分享。
这在Annie眼中就是没有边界感的事。
正确的做法是,事前先问孩子,你愿意和妈妈分享吗?
在孩子同意后,再拿个杯子倒出来。如果孩子不同意分享,你就随ta。
这就是边界感。
你要让孩子知道,这瓶饮料的所有权是ta的,不是你们两个的。
你也许会像我当时提出两个问题。
「不分享不就是小气吗?」
「喝不完不就浪费了吗?」
关于第一点,Annie的回答是,大方和小气都是孩子的一种特质。
有的天生喜欢分享,有的天生自我产权保护意识就强,本无优劣,你更不能去强迫,只能事后引导。
而且,孩子渐渐知道协同的重要性时,自然懂得分享。
关于第二点,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这次没喝完,下次就要买更小支的,或者在妈妈同意的前提下,和妈妈分享。
也就是说,在孩子享有权力的同时,也要让ta知道应该承担的责任。
你是不是觉得这么一件小事,值得郑重其事的说道吗?
当然有必要,你看那些穿着睡衣满街跑的人、餐厅里大声喧哗的食者、张口就问你工资几多的点头客......
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明知故犯,而在于根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所以,漠视边界感是无意识的表现,如果不从小培养,长大成为巨婴在所难免。
很多父母不懂得,太泛滥的爱只会把蜜糖变成砒霜
去年年底有一则视频刷爆朋友圈。
伊恩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同学聚会时,想露一手中国的传统名菜:番茄妙蛋,可这货就是个吃货,不会做,怎么办?找父母喽。
于是发信息求助老妈,老爸也来凑热闹,老两口说了半天,小恩同学也没听明白。
后来父母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拍了段番茄炒蛋的视频,发了过来,儿子比葫芦画瓢,最终得到同学们的称赞。
经人提醒,伊恩突然意识到,中国与美国的时差有12个小时,也就是说,当时是中国的凌晨4点......
这个视频其实是个广告,广告结语是:
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据说看哭了一大片人,感动于父母的无私。可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边界感的典型表现。
在小恩心目中,与父母的边界是如此模糊,老两口就是24小时可随时差遣的机器人。
你可能会说,他是忘记了时差,可是从心理学角度,忘记常识是一种选择性遗忘,也就是说他的潜意识中,这事儿压根就不重要。
深挖一层,这种无边界感,其实就是父母一手造成的。正是父母的用力过猛,冲淡双方边界;正是父母的无微不至,喂养了一个个巨婴。
作为父母,你可以把「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装在心里,可你就是不能表现出来,你让孩子真的以为自己大于全世界,那只会催生出ta们心智上的残缺。
我为什么拿这个广告说事?因为这种充满细节的桥段,一般都会存在原型,这种原型在现实世界中随处可见。
我曾面试过一个小鲜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又是朋友介绍,于是按简历上的电话打过去,打算先聊一下。
接电话的竟是他母亲,和我唠了20分钟,一直说自己孩子如何优秀。
虽有些诧异,但还是让她通知儿子来面试。
第一次面试,一般就是我和行*助理两个人,我们评估可以,才会上报人力资源。
那天,她和儿子一起过来。进了小会议室后,她竟不愿离场,碍于情面,我也默许了。
更奇葩的是,在问他儿子问题时,儿子稍有卡顿,她就抢先作答。
无奈,我们提前结束了面试,我也爽快告诉朋友,这事儿不成。
我不是不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而是很多父母不懂得,太泛滥的爱只会把蜜糖变成砒霜。
就像网络作家Jenny乔所说:
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受:满足感和边界感。
一个没有边界感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处理不好自己与爱人的关系
阿兰是我太太要好的同学,结婚没多久就离婚,原因很荒诞,因为10万块钱。
阿兰老公是个妈宝,结婚后不顾阿兰反对,听从老妈安排,仍然住在一起。
这在中国本无可厚非,但由此摩擦也渐渐增多。
阿兰是个有洁癖的人,却发现浴巾等物品被婆婆捞来就用,这些都是小事,阿兰也忍了。
真正的导火索是老公弟弟的婚事,由于彩礼太高,婆家积蓄不足,于是想借阿兰父亲10万元。
老公和阿兰商量,阿兰说父亲也没太多积蓄,他自己还要养老用,就没同意。
谁知老公绕过阿兰,直接去找岳父提要求,这下把阿兰激怒了,和老公在房间里吵了起来,阿兰的意思是,10万块钱大家可以一起想办法凑,可没和她商量好,就直接找她父亲显然不妥。
吵着吵着,婆婆直接推开房门前来助战,和老公一起数落阿兰,最后的结局就是劳燕分飞。
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这起悲剧的罪魁祸首不就是不懂得边界和分寸吗?
你可以说老公孝顺持家,可他执的是大家,小家就不用管了?显然他没意识到,自己和爱人已经是一个新的家庭单位了;
这就是边界感的模糊,分寸感的消失
周国平就曾说过: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在一个社会体系中,边界感尤为重要,然而这却是很多人的软肋。
讲两个小故事,第一则是我自己的。
一天一位读者,加了我私信。
一上来先使劲夸我的文章,我正得意,她紧接着就是一通盘问,之前在平安做什么职位?收入有多少?现在创业感受如何?老婆对创业支持不支持?
看我有点沉吟,于是她把自己的经历,向我展开了一边。
然后说:「你看我多直率,创业者都是兄弟姐妹,怎么感觉你有点虚呢?」
我也只能直率说:「我不太习惯你这么直率的人......」
那姐们竟然来了句:「慢慢你就会习惯,而且还会觉得很舒服......」
舒服你个大头*,越往后我越不舒服。
她经常不是让推荐书,就是让我发一些材料给她,开始我还一一照办。
直到有次我正在上课,她多次拨打我的手机,我都给挂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