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你的圈儿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共读。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张爱玲那段最为人熟知的“倾城之恋”,她与胡兰成的爱情、婚姻以致最后的结局,时至今日仍是热度不减。
这段婚恋时光,对张爱玲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巨大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共读第五部分,即本书下编-,-,一起来看一看与胡兰成的恋、爱与告别之后的张爱玲,经历了什么?
年9月3日宣告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那时的张爱玲还纠缠于与胡兰成的关系中,而这段关系给她带来的不仅是一次次情感上的背叛,更有对她社会风评和地位的危及,这种影响即使二人分开之后,都很难扭转。
胡兰成服务与汪伪*府的“汉奸”身份,使得嫁给胡兰成的张爱玲也背上了“文化汉奸”的骂名,加之张爱玲作品中向来对民族大义无过多地表达,更加深了张爱玲处境的尴尬。
而张爱玲本人在*治上的洁癖,也使她生出一种挥之不去的雾数之感,而张爱玲所承受的舆论压力,也让时代那种不由分说的性质,更真实而坚硬地亘立在张爱玲的面前。
张爱玲的日子不好过,她也很识地一直保持沉默,从年8月一直到年3月,正处在创作*金时代的张爱玲却从文坛上消失了。
直到年4月在与胡兰成分手的前夕,张爱玲才在《大家》的创刊号上发表了自己的复出后的第一篇作品《华丽缘--一个行头考究的爱情故事》。
这期间张爱玲也并没有为困境所捆绑,而是四处走访,她到乡间去观察鲜活的人生,品戏听曲张看真实的生活。
而与胡兰成纠缠的情感,让张爱玲的文字中少了先前的洒脱、灵动、飞扬,那种从容论道的自信,而添了很多迟滞、黏着、“牵牵绊绊”,那是一种“结束铅华归少作,摒除丝竹入中年”的青春已逝的无奈。
曾经那个穿着奇装异服两天不吃饭空着肚子去上班的张爱玲,如今也能安下心来为自己买来一日三餐,尽管那三餐在她看来“沉重累赘”,但她却从这份沉重与累赘中感受到一种生活的亲切感,与触摸真实生活所生出的自赏与自喜。
年5月、6月根据张爱玲早年为桑弧所写的剧本《不了情》所改编的小说《多少恨》也发表于《大家》。
此后半年张爱玲又似乎消失了,因为在这半年中,她做了人生中最重大的那个决定,一封诀别信与胡兰成和往事告别。
直到年12月3日,《太太万岁题记》刊登在大公报上,张爱玲之名才重现于世,而在这短暂的惊鸿一瞥之后,张爱玲再度搁笔,直到年她从张爱玲改换笔名为梁京,并在《亦报》上用将近一年的时间,连载了个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生平最长的一部小说--《十八春》,也就是后来被一改再改一拍再拍的经典--《半生缘》的原著。
年11月张爱玲的短片作品《小艾》接棒张恨水的《人迹板桥霜》,在《亦报》上发表。
年张爱玲递交香港大学的复学申请获得批准,7月她再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却并未入港大,而是为香港“美国新闻处”翻译了《老人与海》、《艾默生选集》等作品,在香港的日子张爱玲深居简出。
年张爱玲奉命为《今日世界》杂志撰写了两部英文长篇小说《赤地之恋》、《秧歌》,分别发行了中英文双版本,而在此前一年,年,张爱玲的父亲在上海病逝享年57岁。
后来因为美国一项“允许学有所长者入境”的难民法,张爱玲在友人麦加锡的担保下获准入境。
年秋天,她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离开香港,只身一人前往另一个未知之地。
从年出生到年远走他乡,35岁的张爱玲从一开始就开启了一档不可倒回、重来的选择模式。
她选择远离家庭,选择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了读书而非嫁人来成全自己的人生,选择了胡兰成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许多波折。
这种种选择中,无一不承载着张爱玲之于人生的那种宿命感。遇到胡兰成明知他有家室,但她不计较也不期待长久,因为于她而言长久是不可期的,这种不可期也是一种宿命。
因为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与胡兰成的一段关系,让张爱玲遭受了文坛上的种种处境,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与环境的格格不入,这一切也都纷纷指向她远走他乡的最终选择。
作者简介:丁百万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侵权必究
深度文章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