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识别
每天学习一点点,带来健康大改变。
前几天,我的一个朋友宋大哥宋大哥因为有点胃痛,到医院检查,却被告知患有胃癌。
他给我说,
“你看,像飞来横祸一样,平时身体很强壮,说我得癌症,我第一时间肯定是怀疑误诊错诊了”。宋大哥身高一米八,体重78kg,看起来高大强壮,的确跟一般印象中的癌症病人不一样。然而面对宋先生的质疑,医院当然否定了误诊的可能,宋先生的确是得了胃癌。
其实,现实中也有不少患者像宋先生一样,身体强壮被确诊癌症;而一些看起来体弱多病的人,虽然小病小痛很多,但往往更长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身体强壮不代表免疫力好
很多人认为身体强壮就代表着免疫力好,但其实,身体强壮的人有可能是“外强中干”。身体强壮只是外表,能否抵御疾病还要看免疫力强弱。
免疫力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会识别和消灭人体中的异物,比如外侵的细菌、病*、寄生虫等防感染,内生的如衰老、突变、损伤的细胞来防肿瘤等。
我们常听到“提高免疫力”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免疫水平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过高过低其实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免疫力过低的时候,身体无法抵抗外来的威胁;当免疫力过高的时候,免疫系统会攻击身体的健康组织,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我们保健目的,并不是为了无限提高免疫力,而是将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在正常的水平,来减少患病风险。
免疫力中,又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2种,非特异性免疫是一般人与生俱来的,皮肤的屏障等,特异性免疫力是我们和病原体接触后,免疫系统被激发产生的特定抗体的免疫反应,比如患上水痘、接种疫苗等。
近些年来,鼓励大家特别是小孩多接触户外,多参加集体活动,就是为了接触一些“小刺激”,激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流浪街头、处在恶劣环境的人,反而比过分洁癖的人免疫系统更为发达的原因。所以,表面上强壮的人群,并不代表身体的免疫水平更高。
2、身体强壮的人可能“过于自信”,忽略体检的重要性
我们常发现,身体强壮的人并不怎么生病,但一生病就是大病,甚至是癌症,这是为什么呢?
癌症是由基因突变引发的,当免疫功能下降后,身体内的细胞生长抑制机制失去保护作用的时候,癌细胞就会在体内疯狂的自我繁殖,逐渐形成肿瘤并不断发展。
许多癌症的潜伏期特别长,例如肺癌,潜伏期一般在10-15年左右,平常自认身体强壮的人,一般会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自信,有不适的话认为扛一扛就过去了,最多自己买点药吃,医院,直到身体出现大问题,实在扛不下去了,才去看医生,而癌症就在这个时间差里不断发展的。
而且大部分癌症早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患者无法具体感知,当患者发医院检查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身体虚弱的人,因为经常生病,自然而然会重视自己的身体,医院检查,平时也会注意体检,所以这类人更容易发现早期病变,能够及时的进行干预。
如何预防癌症?这才是我们今天视频的重点,记住:“偶然中包含必然”,
预防癌症,除了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外,定期的体检与调整免疫非常重要。
长期吸烟或被动吸烟、有肺癌家族史和有肺部疾病等人群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可以定期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有助于发现肺癌早期病变。
患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胃癌的癌前病变、饮食习惯不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是胃癌的高危人群,早期筛查首先胃镜检查,能直观的观察到早期微小病变,在合适的情况下能直接进行处理或取样活检。
感染乙肝、丙肝,过度饮酒,患有肝硬化、脂肪肝,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是肝癌的高危人群,早期可用血清甲胎蛋白(AFP)+肝脏B超检查进行筛查。
45岁以上、有大肠癌癌前病变、有大肠癌病史、癌胚抗原试验阳性等人群,都是肠癌的高危人群,早期肠癌的首选筛查方式是肠镜,能发现早期的微小病变,其他的还有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等。
年龄过小生育(早于18岁)、过早发生性生活、多孕多产、性伴侣过多的女性,是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宫颈的细胞学检查(Tct)+hpv筛查,在发现异常后进一步做阴道镜的检查。
总而言之,定期体检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早期的病变,及时干预,不至于拖到晚期承受更多的痛苦和压力,重复一下,哪怕身体强壮,也要有定期体检的意识。同时我们再适当补充一些提高免疫力的产品,如破壁灵芝孢子粉,价格便宜,效果得到认可,来给健康增加一个保障。
更多健康信息,请
“长倒刺是缺乏维生素”一说的来源可能有两处:
1、父母为了诱导挑食的孩子多吃蔬菜;
2、商家为诱导客户购买维生素商品。
因为,中国传统医学里压根就没有维生素这一概念。
“倒刺”,准确说是“甲周倒刺”,医学名“逆剥”,指手指甲周围皮肤以倒卷、撕裂、翘起为特征的一种皮损,多呈纵向三角形撕裂,细小三角尖端剥离上翘或倒卷,触碰疼痛。
一旦手指长了倒刺,已不单单是局部疼痛问题,如果不幸一时半会没有趁手工具,将会如百爪挠心,内心承受每秒点的持续流血伤害。
向前撕?向后撕?好不容易撕长点可以用牙咬了,结果咬断了,又剩下了个更小的倒刺......用尽各种办法,龇牙咧嘴搞得都是血,最后终于找到一把指甲刀连根剪断。终于,这个世界清静了......
这可恶的倒刺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我们究竟该如何预防呢?
坊间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长倒刺是因为缺乏维生素。有说缺维生素C的,有说缺维生素B的,有说缺微量元素的,也有说都缺的。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
长倒刺,不是因为缺维生素或微量元素,还是缺少油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现象:
大腿、肚皮和脚趾头从来不长,就连手的其他部位也都不长,唯独只在手指头指甲周围的那么一小片地带长倒刺。
很奇怪,不是么?
其实,原因很简单:
指甲周围这一小片范围的皮肤与身体各部位皮肤都不同,这部分皮肤非常薄弱,而且没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薄弱就会很容易被一些不起眼的刺激引发剥脱、损伤、过敏、炎症甚至感染化脓,这其实也是“甲沟炎”这个病常见的原因之一。
那么,没有毛囊、汗腺、皮脂腺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又得从生理知识开始聊起。
我们全身皮肤最外面的那层保护屏障是没有活细胞的“角质层”,也就是平时说的“死皮”。
这些“死皮细胞”彼此之间以及“死皮细胞”与下面“活皮细胞”之间是靠水分“拉拢”连接在一起的。
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总各大女性护肤品广告都要强调“锁水”、“保湿”的原因。
而在自然界中水分会持续被蒸发,所以为了保护角质层里的水分,人体皮肤分泌油脂平铺在皮肤角质层的外面,以达到“锁水”“保湿”的效果,这样角质层就不会因为水分蒸发还过度的干燥开裂起皮。
甲周皮肤,作为一种先天就没有毛囊皮脂腺的悲剧般的存在,它的角质层一般只能依靠“蹭”旁边有皮脂腺的皮肤分泌的少量油脂来“保湿”。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
如果反复接触肥皂、洗涤剂或物理磨擦,就会破坏甲周皮肤表面原本就非常贫瘠的油脂层,使得角质层因水分大量蒸发而干燥和剥离。再加之我们之前说的甲周皮肤本来就薄弱容易受损,于是就有了“倒刺”。
这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有洁癖不停洗手的人吃再多水果维生素也会反复长倒刺,为什么医生护士工作服里常备护手霜,为什么菜市场卖肉的不会长倒刺。
搞清楚真正的原因,在生活中预防长倒刺就简单多了:
戴手套避免化学剂洗涤剂刺激,避免甲周局部过度物理磨擦;
告别洁癖,避免不必要的洗手,洗手后擦护手霜保护角质层。
借“倒刺”的地界,多叨逼叨两句“维生素滥用”。
在食品和餐饮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其实很难达到因缺乏维生素出现病理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我们日常进食的各种食物中其实都富含了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想缺某一样还真的挺难的。
其实口腔溃疡也和维生素缺乏没有关系。
真正的维生素缺乏,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不会单单只出现所谓倒刺或口腔溃疡一个症状。
至于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出现哪些症状,碍于篇幅有限就不做详细阐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检索。这里主要说一下维生素中*的后果。
是的,你没看错,维生素吃多了是会中*的。例如:
维生素D能防治佝偻病,协助钙的吸收。但是过度服用维生素D比缺钙和佝偻病更危险。维生素D中*会引起烦躁、体重下降、肝脾肿大及肾脏损害等;
维生素C过度服用后可能诱发胃溃疡、腹泻、糖尿病及肾结石,而且可能降低妇女生育功能;
传说中可以柔嫩肌肤的维生素E,过度服用更会诱发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过多及男性乳房增大等;
维生素A可以防治夜盲症,但服用过多就会出现头发脱落、皮肤瘙痒、食欲不振、贫血、眼球突出、恶心呕吐等中*表现。许多人为了防治佝偻病或补钙而给孩子或老人吃鱼肝油,是的,鱼肝油中的确含有维生素D,但维生素A的含量却是维生素D的10倍。用鱼肝油预防佝偻病或协助补钙,势必会引起维生素A中*。孕妇在早期过度服用维生素A可导致流产或多发畸形。
维生素过量都会中*,后果可能比缺乏还要严重。
但是,商家必然不能告诉你这些,否则那些高额利润的昂贵维生素制剂该卖给谁呢?
哥伦比亚大学TimWu教授在新书《注意力商人:进入我们脑袋的史诗争抢》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商人们很早前就已不只是用产品去解决客户的需求了,而是在原本没有的情况下发明创造一个需求,再兜售产品去解决这个新创造出的需求:
我们现在喝的橙汁和用的牙膏漱口水在20世纪之前都是不存在的,年代橙汁和牙膏漱口水生产出来后,由于人们没有需求所以根本卖不出去。
于是,商家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手段不停地鼓吹“维生素C”的概念和“口臭”的概念,甚至在婴儿根本不适合喝橙汁的前提下大力鼓吹应该在哺乳时给婴儿喂橙汁......
最终,橙汁、牙膏和漱口水变成了家庭的必备品。
“抗生素滥用”已众人皆知,随着广告商的发展和宣传渠道的增多,希望我们和家人不会成为“维生素滥用”的受害者。
来源:骨科医生路遥
主编/叶晓明
编辑/曾广权、陈莹、徐迪
我们一直在努力,一起为花都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