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绝对深度万历十五年,不仅仅写透了大
TUhjnbcbe - 2021/4/10 14:52:00

长按1.5秒识别
  

一句话,申时行这一章很枯燥沉闷,但又不得不承认,申时行和万历的对话实录、申时行的奏折,以及申时行和百官讲话实录,都很值得认真学习,可以从中学习到说话的艺术。

还有,正是因为申时行非常洁身自好,所以没谁能抓住他的把柄,否则,张居正倒掉后,作为张居正的得力副手,他不可能登上首辅之位。

换句话说,申时行是传统的好官:有能力,又没道德瑕疵。但一味地强调从道德上处理问题,也是传统中国的一大弊病。申时行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申时行强调以德服人,亦以德量人。评判一个官员的最高标准,是道德是否完备,而不是技术是否先进。调解的标准,也不是谁的论点更合理,而是论者的道德是否高尚。

这就是*仁宇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很不好的问题,就是过于
  

那么张居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前面已说,一个超级的大*治家,一个远大理想与良知并存的救民于水火的改革家。

*仁宇给张居正的修饰词为“世间已无张居正”,这可是一个空前的评语,当然张居正也尽可当得。

世人之所以把张居正称为*治家而非官僚,主要就是因为他的*绩远大于其混功,且其死后名节不保。所以,就连看不起张居正的大清官海瑞,也不得不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凭张居正的混功,完全可以做到生前荣耀无比,死后功在千秋的。

张居正的混功,可以称为惊天地、泣*神。从万历的爷爷嘉靖二十七年到万历初年几十年的岁月里,中华大地上演了中国厚黑学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又一幕。

自嘉靖二十七年()起,在嘉靖的英明怠工下(万历的罢工可谓是家传渊源),大明王朝最为优秀的几位天才进行了一番又一番的角逐:

*客严嵩、严世蕃父子整死夏言;接着明代第一官僚徐阶除掉严世蕃,顺利倒严,刚把持朝*,却又被高拱斗翻,惨淡收场;之后高拱高调上台,风光无限美好;然而胜利最终属于“混功”最强,一直保持低调的张居正,他等到最后,在暗处用一记黑枪结果了高拱,成为游戏终结者。

夏言输给严氏父子,不是夏言笨,是严嵩更无耻;严嵩父子输给徐阶,不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而是他们不如徐阶更狡猾;徐阶输给高拱,不是高拱更正直,而是因为他更精明。

最后,张居正收拾了高拱,证明自己才是这个帝国最狡诈、最杰出、最厚黑的人才。


  

高拱走后,内阁就剩下张居正,但凡有事都由他批示(外廷),然后找大太监冯保盖章(内廷),而且得到皇太后的极力支持(后宫),于是,整个大明帝国,张居正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总之,从高拱走后,大明王朝就差改姓为张了。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居正没有只顾作威作福,没有不顾百姓死活,他能成为历史名臣,就是因为他干了一件很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不是造反,而是改革。


  

改革就是要向既得利益团体宣战,历史上从来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可是,张居正还是干了。


  
  

翻看张居正的履历,他出生于普通百姓人家,靠成绩非常优秀而成为庶吉士。在少年的时候,家乡的辽王曾经整死张的祖父。少年张居正见过腐败庸碌的王爷,见过饿死的饥民,领略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也见过无耻中饱私囊的官吏,以及边境百姓流离生活的不易。

在经历了这些,又经历了将近30年的宦海沉浮后,张居正走到了权力的顶峰,想要什么都可以垂手可得,但是他没有选择维持现状,因为他心里还有一样东西——良知与理想。


  

然而,张居正也不是蛮干的人,他认得清形势,会注意用技巧。他知道,自己权力再大,即便是皇帝,也很难与庞大的利益集团相抗衡——所以选择的是“改而不革”,也可以说是慢慢改革,由易到难的改革——他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先改掉一些落后的规则,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又不至于让官吏没有便宜可占。

总之,我也不彻底夺你饭碗,你也别造我的反,我改革,你少贪点,大家都退一步,留下可斡旋的余地。

一句话,张居正很务实,且很讲究技巧,可以说是很具有“技术性”,比王莽、王安石好了不知道多少倍——王莽励精图治,想干点事情,可惜过于理想主义,结果从改革变成了革命;王安石的改革也失败于其富于理想,而拙于实行。一句话,若改革措施不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就不能算是好的改革。


  
  

就这样,到万历十年时,早已空瘪的大明国库居然又一次充盈,百姓又一次富足,边境又一次安宁,*备又一次振兴。这真是一个奇迹。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但是,世间已无张居正。万历皇帝不理解张居正,申时行理解,但却没有张的本事及机遇,所以,皇帝只能继续和官僚集团空耗,从而就有了更加古怪的第四章。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岳飞名言,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是朝廷之幸。可大明倒好,文官虽然不贪财,可也不怕死了。

不怕死也是好事啊,但是要命的是,众多大明言官只热衷于不停的表现自己的*治正确,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那些有利于国家社稷建设的行为也是大加贬斥。

当然,他们不怕得罪同僚,也不怕得罪皇帝。因为在明朝,再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实在气极了,最多也只是“廷杖”——狠狠地打一顿屁股而已。

所以,我们前面已说,万历皇帝好不容易熬走了一个张居正,结果发现起来了无数个张居正,他与他们斗的筋疲力尽,变得无所作为,最终成为活着的祖宗,是一个可以上香、可以祷告的活着的对象,但绝不是走下神台,亲自过问具体事务的一个对象。

就这样,从万历十五年起,一直勤*的万历突然在这一年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罢工。32年中,因为前5年有申时行撑着,大明的国力还不至于江河日下,但申时行被迫退休后,朝廷中就再没明白人,从此大明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不过,在这里还是要替万历说一句话,虽然他恨极了张居正,但张居正的严格要求,还是把他培养成一个有能力的皇帝,万历三大征就是典型,面对内叛外侵,他极具战略眼光,坚决出兵,一举确定华夏西北、西南边疆和东北亚半岛的安宁。

万历三大征,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万历并非无能之君。设想,如果万历锐意进取,而非消极怠工,大明会是怎样一个局面?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朝廷就这样了,地方官场呢?于是著名的大清官海瑞就登场了。但是,*仁宇却说,海瑞是古怪的。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前面数章,都是从皇帝、从内阁等高层管理机构去解读明朝运作机制的,而海瑞是一个地方官僚。他代表着明朝朝廷所希望的地方官样板:廉洁自律、公平公正。

海瑞全然无视官场的潜规矩,他极端的廉洁,极端的诚实,有着道德上的洁癖。

这样的人,就是古代社会最推崇的道德样板。但就是这样的海瑞,依然无法挽救大明朝。原因不是海瑞无用,而是不能有一个能够孵化更多海瑞式官员的制度出现。

固执的海瑞终其一生都在同僚的怪异眼神里度过,成为了一个古怪的模范官僚。所以*仁宇用海瑞道德完备与备受指责两个看似矛盾,但又合理的现象相互交叉叙述完成了这一篇,再一次论证了道德于*府管理上的无力。

毫无疑问,海瑞是作为“道德模范官员”被提拔起来的。海瑞从童年起一直专心考到36岁才中举人,终生没有中进士。在明代和平时期,非进士出身而能身居二品的,仅海瑞一人而已。

海瑞41岁才第一次得到朝廷任命,做一个县的教育局长。他没有什么欲望。在他看来,自己拿朝廷的钱,就应该拼命给朝廷办事,升官发财与他毫无关系。

一般人认为,在大明那么腐败的官场,海瑞这样的人,要想升迁简直是天方夜谭——实际上大家都错了,对于这样的廉洁官员,朝廷还是有渠道知道的。

事实上,自古以来,以道德治天下的朝廷,都很重视并有渠道挖掘真正的“道德模范”——所以很快海瑞就接到吏部公文,连升六级成了七品知县。这年他45岁。三年后,吏部考评为优,升任嘉兴通判,不到两年又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成了京官。


  

海瑞当县令时就敢和地方一把手总督对着干,到了京城,就和皇上干,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嘉靖嘉靖,家家干净”,气的嘉靖要弄死他,在一旁的首辅徐阶说了一句话,保下了海瑞。他说:“皇上如果杀了海瑞那就上了他的当了。此人只求激怒皇帝,然后以死求名而已。”

嗯,你看徐阶这样的顶级官僚多么有本事,想救一个人,连说话都是如此费尽心机——这句话一出,只要不是昏君,肚子里有再大的火,也不能杀人了。

后来徐阶被高拱弄下台,退休后回到老家,此时海瑞正好是徐阶的父母官,按道理海瑞是人家不惜得罪皇帝保下来的,应该好好报答一番,但海瑞不但把徐的两个儿子充*,还几乎把这个大明顶级官僚弄个身败名裂——谁让你儿子不法了呢。

张居正主*时期,海瑞被罢官不用。他曾写信给张居正,希望能够出来做事,但张居正回复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

翻译一下:“那些开国时制定的国家大法现在早不适用啦,你突然用这些法律行事来严打,恐怕不成啊,造您谣的开了锅啦,民众也被搞迷糊了。”一句话,你继续休息吧。

但细细品味,张居正、海瑞两人性格迥然,处世方法迥然,但所做的事,却殊途同归。

大清官海瑞,带头拒收“陋规”和“常例”,使得官员没有了额外收入。

改革派张居正,则逼着各级官吏加班付出,又不提供额外收入。

只是不同的是,一个道德完备,认死理遵循既定律法,不知变通;一个虽道德不高尚,但知道利用技术先导,循序除旧纳新。

张居正死后,万历启用道德完备的海瑞整治官场,结果海瑞那一套更加玩不通。当时,70多岁的海瑞一上任就建议,所有贪官,一律按太祖朱元璋的律法,该杀的杀,且杀了之后剥皮下来,皮里面再装草,然后放在公堂警示,说这样做肯定能根治腐败。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仁宇要说的就是,帝国有法律,但是问题是一个百分百要遵守律法的官却被人认为是迂腐的,这说明什么呢?不是说大家都没有法治精神,而是说那个律法远远的脱离现实了。你怎么可能说一个官贪了一点钱,然后就要把他处以那么残酷的刑罚呢?但这是朱元璋制定的,后世的皇帝又不敢动。这就造成了一种悖论。

所以,海瑞的坚持让万历这个皇帝也很是心烦,便把海瑞升为二品闲职,到南京养老,直至去世。


  

*仁宇写道:“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事生非的人物去操心做安排了。”


  

高拱的评价则是:“如果说海瑞做的事情全是错的,那是不对的;如果说全是对的,那也是不对的。可以说,海瑞是一个不太会做事情的人。”

但没有人否认,海瑞是一板一眼,任何事都要遵循道德、礼法规矩,而且是严格遵守律法,非常有法治精神的一个人。可是在有明一朝,这种精神就行不通,所以连皇帝都说他迂腐。于是海瑞活的就很显古怪,死的也很寂寥。

 

总之,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了。一个人民的偶像,中华民族的门神走了,虽然他不是一个会办事能办事的官员,但谁也不能够否认,海瑞的存在是一种象征,象征吏治的清廉,象征百姓的福音,然而他去了,并且终大明王朝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高级官员。


  

皇帝、中央机构、地方官员代表都有了,接下来就是重要的武官了,*仁宇选的代表是戚继光,但又给了他一个定语:孤独的将领。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孤独在哪里?

他首先孤独在明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

*仁宇仔细分析了明朝的*事制度,提出了他的见解,就是明朝的*事制度不足以应对一场大的对外战争,尤其是后勤保障。其次,明朝的将领选拔制度几乎是世荫制,这让明朝中后期的名将尤其难得。

明朝只需要打赢一场战斗的勇将,而不需要戚继光这样具有运筹帷幄能力的统帅,这是戚继光孤独的第二个原因。

这一章大篇幅介绍了戚继光的戚家*是怎么练成的,他所有的努力,亦证明了他的成功在他的时代,是个孤例。尤其是他的成功依附着文官的成功。当谭伦、张居正这些支持他的文臣一个个离开后,戚继光的辉煌也就结束了。


  

可以说,戚继光的辉煌是异常值得国人骄傲的。在中国和日本所有的战斗中——从明朝抗击倭寇,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人交手,一直到二十世纪抗战结束——只有戚继光打小日本打得最痛快,让国人感到最爽。


  
  

为什么感到爽呢?因为戚继光每次和日本人打仗,只有一个原则:全歼!——就是对小*子要统统干掉,一个不留,统统死啦死啦地。


  
  

有人说,戚继光是世界*事史上唯一一个每次都以歼灭战为目的的*事将领。


  

戚继光为什么能打那么多大胜仗呢?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务实。而这也造成了他孤独的存在。


  

我们知道,除了练好兵,将领还需要有当局的支持才能打好仗。但在明朝是啥样的呢?不但司令部有个不懂*事的文官乱指挥,而且朝堂上还被无知的御史们参来参去。


  

*仁宇写道:“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洪武皇帝从取得天下开始就实行重文轻武的原则,大约过了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最低点,这种畸形的出现,原因在于本朝的*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则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如果让*队保持独立的、严格的组织,和文官集团分庭抗礼,这一元化的统治就不可能如所预期地成长、发展,以至于登峰造极。这种制度既经固定,将领们即使出生入死,屡建奇功,其社会影响,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块文章。”


  

这就是明朝*队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戚继光当然不能改变这一现实,张居正也是有心无力,然而戚继光足够务实,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一个同样务实的张居正,所以张在任的十年间,张戚二人的关系逐渐升温,以至于戚担任蓟州总兵期间,同僚不听话——换;下属不听话——换;上司不听话——换。当然,也换来了京城十年的和平。

戚继光有多务实?兵部有领导下来,他请客;他到兵部去,还是他请客;酒桌上拜把子拉兄弟更是其长项,久而久之,他在兵部扎根,上级领导对他也十分重视。

和戚关系很好的大才子王世贞在批判张居正的同时也把戚带了进去,说戚大量地送给张居正美女以及高级礼品。

这些我们都无从考证了,但这就是另一面的真实戚继光。也许有些见不得人,也许不得体,也许该被谴责,但从历史纪录里我们看到,他镇守东南时,“百姓欢悦,倭寇丧胆”;他离职后,“领将*印三十余年,家无余田,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他的收入,不管合法还是不合法的,都用于交际了,而他自己,是清白的。他的交际纯粹为了实现他的远大理想。


  

用*仁宇的话说:“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和保卫国家的手段。他深知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情况的允许下才能使*事科学和*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他接受这样的事实,以尽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办好,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自己得到享受。至于合法或不合法,以他的*治眼光看来已无关宏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世出之才,至少一千年才出一个的天才人物,却成了*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在贫病交加中,郁郁而终。

*仁宇评价说:“将星西陨之际,我们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备的最好良机。”

这是一个高的不能再高的评价,但戚继光当之无愧。戚死后几个月,西班牙的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备的张弛,正在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32年后,大明的*队与努尔哈赤所部交锋,没有戚将*所强调的纪律,以及苦心拟定的战术的明*众不敌寡,一举丧失了明金对峙时期大明的优势,而后八旗*作为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并最终取代大明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戚继光,注定是一个孤独的存在。

最后一篇,*仁宇旨在说中国的乡村社会也已病入膏肓。在传统旧中国,自治的乡野和官僚的庙堂一样,是旧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一部分有什么问题?*仁宇选择了大思想家李贽作为代表。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如果说,万历是高居庙堂的皇帝,那么李贽则是乡野的皇帝,但这位乡野的皇帝,同样陷入了道德的困境。

自诩知识分子的李贽希望自己是离群的,自我的,偏偏中国的社会又是一个宗族的社会,他置身其中,难免矛盾。

他称赞妻子“慈心能割有,约已善持家”,但又埋怨妻子无法理解他的“丈夫志四海”。

他渴望清净,却不得不面对整个宗族的复杂社会关系。

他越想摆脱这个社会,社会就越要抓住他。

他出家当和尚,以为四大皆空,结果族人写信告诉他:我们已经指定你的一个侄子当你的接班人。

他跑到庙里,但无法不做学问,他要跟朱熹、跟王阳明隔着时空争论。他还要跟世俗争,有意思的是,他猛烈地抨击着世人,却往往还要依靠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

可以说,李贽是乡绅的代表,他的困惑,也就是明朝基础社会乡绅自治模式的困惑。

在*仁宇看来,李贽就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矛盾里。作为个人,他尚且无法摆脱社会固有模式和思想给他的枷锁。可想而知,整个社会要做出改变是多么困难。而那些寄希望的廉洁与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到了最后,通过这么多在这一年发生的不同的琐碎的事情、案例,上推下衍,总结出来的就是,明朝的衰亡,从万历十五年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大明王朝覆灭是必然的。

而这个衰亡为什么又是中国失败的总记录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承袭了孔子的理想,儒家的理想,治国的方案。但只是把它硬压在社会现实上面,完全不去考虑社会现实是不是能够配合这么一个理想的秩序。而现实,往往是变动的。当不变的理想与变动的现实矛盾不可调和时,这个王朝就会崩溃。崩溃之后就会开始另一个王朝,往复循环。

所以,《万历十五年》就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兴衰的问题了。

最后,再多说几句 

如果说,万历十五年()的变化,让中华文明失去了继续保持领先世界的重要机会,那在历史上,还有一年和年类似,就是公元年。

这一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自此大唐王朝和中华民族走向衰落,繁荣的经济、璀璨的文化、强盛的国力都一去不复返,期间经历了晚唐的惨淡;五代十国*阀割据的混乱;辽、金、北宋、西夏的并立与混战,直到蒙古族灭南宋统一中原建立元朝,中华民族才又一次融合。

但元朝仅仅以一个扩张土地为己任的姿态统治华夏,加之其不善治国,经济文化始终也没有达到两宋时期的高度,更不用说比肩唐朝;直到朱元璋驱除鞑虏,汉人重新统治九州后,华夏才逐渐恢复元气,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外交方面有郑和下西洋,有万国朝拜;经济方面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文化方面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和其他数不清的灿烂艺术及其《永乐大典》等;*事方面更有永乐帝远征蒙古、万历年间屡次打败日本的记录。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盛的时期,在年偏偏悄然改变了——最终,华夏大地再次沦落在少数民族手里。


   

不用疑问,历史上只要是异族统治汉族,统治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民族矛盾,这是非常棘手的,所以统治者不会有多余的精力很好的发展经济为百姓造福。参考元朝和清朝的历史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所以明被清取代后,满人和元朝时期的蒙人一样,丝毫没有把自己当作主人翁,他们从内心深处惧怕汉人、嫉妒汉人,从而排挤优秀的汉人、迫害汉人,直到金田起义、鸦片战争开始,才不得不用汉人。

但用汉人也不是掏心窝放心的用,上下级心里的隔阂始终有,且越用隔阂越大。

这就是造成终满清一朝,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没有继续发展,反而完全退缩到封建小农经济,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用教科书中的说法,就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古老的中国终于没有能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终于落后了,终于挨打了。


  

所以,读罢《万历十五年》,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几个假想:假如张居正的改革思维能够持续下去,假如海瑞现象不再是古怪地存在,假如戚继光这样的将*能够不孤独地存在,假如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假如取代明朝的不是满人而是另一个汉人*权……中国可能依旧会是世界第一强国。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假如。所以说,自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

一声叹息!

事实上,《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很枯燥的历史书,但愿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不同的启发。

(全文完)看完不过瘾?点击查看:01、大明王朝、笑解大明

片荒剧荒,找不到好电影,就

1
查看完整版本: 绝对深度万历十五年,不仅仅写透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