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首次执导的影片《你好,李焕英》,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一致推崇。
作为一部怀念母亲的作品,影片中有许多刺痛你泪点的地方,而有“痛”是因为有“爱”,正是因为对“爱”的追忆和唤起才让我们感受到失去的“痛”。
那么,影片中的“李焕英”是如何打动我们的?
爱笑
电影中的“李焕英”给人最大的印象总是笑容满面,这种“笑”好像可以融化一切,无论是遇到顺心还是不顺心的事情,“李焕英”总是乐观对待,这让她有一个好人缘。
为什么母亲的笑容具有如此大的精神力量?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表情静止实验”,它告诉我们,妈妈的笑容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这个实验是心理学家埃德·特洛尼克所做,参与实验的是一个妈妈和一个尚不会说话的婴儿。
实验的开始,妈妈满面笑容和婴儿互动,孩子很开心,不时发出笑声,之后,妈妈忽然保持脸部静止,婴儿刚开始尝试逗母亲,发现无果,婴儿开始情绪急躁,最终崩溃大哭。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母亲作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客体,通过笑容向孩子传递的温暖、爱的情感有多么重要。人之初,母亲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在母亲的笑容中,孩子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获得信任感、安全感;更重要的,正是从母亲的笑容里,孩子确认了对自己的感知,就像电影中孩子和母亲的对话,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那么爱笑啊?”妈妈回答说:“因为有你啊!”这段对话让观众潸然泪下。
它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你是可爱的,是美好的,是值得被爱的。这构成了一个孩子最基本的生命底色,是她今后对抗生活磨难的底气。
她的爱没有条件
剧中贾晓玲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快乐,但从小就不是个省心的主儿,没少让妈妈收拾烂摊子。当她小便拉裤兜里时,妈妈没有大声呵斥,反而安慰女儿,说“因为咱年纪小啊,咱年纪小为什么还能跟哥哥姐姐们一个班呢?因为你聪明”。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保护了女儿的自尊心,让她从小形成了比较好的自我认同。
当女儿调皮捣蛋被老师叫家长时,当周围的朋友女儿更有出息时,李焕英依然微笑地给予孩子肯定和爱,始终喊着“我宝”。当晓玲穿越回去给妈妈算命时说:“你以后一定会嫁给一个年轻帅气又位高权重的丈夫,生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儿,长大以后当导演,每个月月薪八万。”妈妈笑着说:“你这个观点可不对,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好。”我不需要我的孩子为我争面子,我不需要我的孩子多么有钱,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就好了。相信这一幕也打动了很多观众。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天下每个父母的初心大概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开心就好。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的期待便越来越高,希望孩子成绩名列前茅,希望孩子才艺出众,这些期待本无可厚非,毕竟哪个父母不希望孩子优秀呢?但很多时候,当孩子未能满足父母期待时,父母会表现出强烈的失望,或训斥或指责,感觉自己没面子,甚至不接纳孩子,这就是有条件的爱,即你优秀,才值得我爱。在这样有条件的爱中成长的孩子,内心通常敏感自卑多疑,一辈子活得如履薄冰。因为他们从未得到过无缘无故的爱,即使亲生父母给予的爱,都是靠自己竭尽全力所得。长大之后,很难建立起自我价值认同,总是小心翼翼讨好他人,千方百计去满足他人期待。然而,无论怎么努力,天才毕竟少数,大多数人只能成为平凡之辈。而平凡则意味着无用,不值得被爱,内心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攻击和恐惧,陷入不优秀不配活的魔咒。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过一个术语——不含深情的诱惑。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即爱其所是,而不是爱我所愿。如果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对孩子满心的欢喜和接纳,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就可以让孩子拥有饱满的生命,让他们自带光芒,在未来的人生敢于乘风破浪、披荆斩棘。
她的爱没有道德洁癖
电影一开头,只通过成人高考的贾晓玲,为了给妈妈长脸,做了一张假的大学通知书。结果,在庆功宴上,假通知书被闹得人尽皆知,颜面扫地。这事若换到一般人身上,可能孩子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晓玲妈妈什么都没说,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一切。晓玲说:“妈,我以后肯定会有出息的。”妈妈推着自行车,回头一笑,温暖坚定地说:“那肯定的。”买假通知书欺骗父母,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件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但李焕英并没有对孩子进行诛心审判,用“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这个骗子”等去评判孩子,而是理解了这种行为背后孩子的苦心和爱心,选择了包容。
可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家长常常带着道德优越感,对孩子进行随意审判。有个家长,听到自己年仅3岁的孩子说了句脏话,便抡起手就给孩子赏了一个巴掌,理由是要把孩子的坏毛病扼杀在摇篮里;有个孩子因为太累,骗父母说已经完成作业,被父亲惩罚不能吃饭,并装摄像头来进行监视;有个孩子在吃东西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而没有让给其他小朋友,被父母指责为自私。这种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