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以琳心理周三活动简报
TUhjnbcbe - 2021/3/30 10:14:00

上半场理论分享

李伶俐老师带来了《客体关系》的理论分享。

客体关系主要研究的是比较早期的亲子关系。

克莱因认为,人格的发展与形成是客体关系不断内化的结果,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一个焦虑的妈妈,会令孩子认为这个世界是焦虑不安的;反之如果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妈妈,孩子也是充满希望的。弗洛伊德强调的是3—6岁俄狄浦斯阶段对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的一个影响。

马勒把心理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自闭阶段(0-2个月)刚出生婴儿近似于子宫内,与外界的人事物是一种隔绝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提供了子宫内外生活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

第二/共生阶段(2-6个月)微笑反应预告了共生关系的来临,说明婴儿已经和母亲建立了关系。但是分不清自己和母亲是独立的个体关系,还会把母亲当成是自己的。他认为母亲的乳房和自己的手指头没有什么区别,母亲的乳房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往往固着在这个点的孩子容易产生原始的全能自恋,以为自己特别了不起。

第三/分离-个体化阶段(6-24个月)6个月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认生,分离焦虑就开始产生了,母亲一离开他就会哭,陌生人一抱他就不让抱。还经常会出现一些焦虑不安的情绪,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是出牙造成的烦躁,其实这是一种分离焦虑的表现,到10个月左右的时候,孩子知道目前总归是要离开的,他的分离焦虑不断的反复发作,被释放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可能会找到一个过渡性的客体替代母亲。

鲍比实验

1.母亲带着孩子来到诊所和医生一起玩,母亲走开走开孩子就哭闹,母亲回来孩子就安静,他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分离焦虑叫做安全型依恋。

2.同时他也发现有些孩子并不是这样的,母亲离开他不哭,母亲回来也没有表现的很高兴,这类型的孩子叫冷漠型依恋。

3.还有一类孩子母亲一离开就哭,母亲回来之后不但没有安静反而哭得更厉害,这种叫矛盾性依恋。

不安全依恋形成的形成因素主要有:

1.母亲的性格。母亲在生孩子时会分泌一种催产素,会让他与孩子有一种心理感应,别的声音叫不醒她,孩子一动她就醒,孩子一哭,她就知道孩子是尿了还是饿了是热还是冷。但往往有些妈妈性格比较急躁或有产后抑郁焦虑等问题,孩子饿了去换尿布,到点该喂奶了非让孩子弄醒去喂奶,这样的不协调是给孩子造成不安全依恋的主要因素。

2.抚养关系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母爱是很重要的,但如果母亲没有时间,让保姆或者奶奶姥姥照顾孩子,若足够称职,也可以形成安全依恋,最糟糕的是换来换去,尤其是第一年总达不到感应和和谐的一种程度。

3.婴儿期的个体差异。有些孩子生来很安静,有些孩子很会闹,而这些安静的孩子往往容易被母亲忽视,不哭不闹,父母自顾自玩手机,不和孩子交流,这种模式就会形成冷淡型的依恋关系。而一些会闹的孩子总是找麻烦,父母总是被闹得很烦,随他哭闹却不回应,哭到累了自然就停下来了,这种模式就会形成一种矛盾性依恋。

温妮科特——抱持

克莱因提出“好母亲”“坏母亲”理论。温妮科特认为给婴儿吃穿是最基本的要求,不需要讨论。好母亲最根本的特征是当婴儿对母亲发脾气的时候,要能抱持住孩子。足够好的母亲,在婴儿刚出生的前几个月里,母亲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些恰恰好的挫折,去逐渐增长孩子的能力,我们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当孩子离开我们时,依然可以独立的很好的生活。

温妮科特——过渡性客体

在婴儿期,母亲一离开客体就丧失了。婴儿尚未完全内化母亲客体的角色,就会暂时有个客体关系的丧失。因客体缺位,字体就会有焦虑感,行为上就会不知所措,情感上也无从指向,这个时候有个替代性的客体来替代母亲,这个就是过渡性客体。过渡性客体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比如孩子在母亲不在的时候,他会抱着一个布娃娃或一个枕头来内化替代母亲而去对抗分类焦虑。

温妮科特——假自体

假自体是个体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真是核心而发展出来的一种防御功能组织。人从出生到成年,心理发展是我们不断的与环境顺应和内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协调发展。进行到某一个节点会有一个相应的心理发展水平,这是一个比较自然和顺畅的过程。但在有些情况下,因外的一些原因,例如天灾人祸,父母离异等,会令我们的心里发生挫折,为了适应这样的挫折变化,就形成了超越心理年龄的早熟。这个早熟并不是自体经过量变而形成的,这样的自体没有经过充分的分裂、分化、在整合的过程,那么就不是被一个真正成熟的自体,这称为“假自体”。

因为没有完美的环境,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假自体,温妮科特将健康的假自体定义为一种日常的适应性的“社会礼节”,这是一种社会化理解的妥协,个体仍然具有创造性和自发的存在。

如果持续的感到空虚、无意义、无法获得快乐真实的感受时,可能就是严重的假自体,就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了。

克莱因理论的客体与自体就像两个球,各自独立,或两者之间有交叉。而温妮科特的抱持是母亲包含着婴儿,婴幼儿在里面母亲在外面,这就是好母亲与婴儿的客体关系。

比昂提到的另外一个概念容器:当婴儿有一些不良情绪和焦虑、恐惧的时候就会对母亲进行一个释放,母亲就会把这种情绪接受过来,在这个容器里消化,消化之后反哺给婴儿,这个过程会令婴儿的不良情绪在安全的环境当中得到一个宣泄,令婴儿的心理得到一个调整。大多数咨客在早期的养育里就缺少这种容器,不能被很好的抱持,这就导致日常生活中产生强迫性重复(容器母亲-允许-抱持)。

在安全心理咨询中,如果咨询师不去做咨客的容器,给他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有温度的环境,可能会对他造成二次伤害。

下半场督导

本次案例督导由常靖老师报告了一个青少年咨询案例。

男,16岁,高一学生,在医院诊断是抑郁与强迫,目前处于休学状态。

咨询师表示疑问,咨客表现说话清晰、面带笑容,说话得体大方,情绪平稳,感受不到抑郁情绪,看起来一切正常。咨询师心里没有底,在咨客描述中,关系一切正常找不出“破绽”。

咨询师督导问题:导致抑郁不上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既然原因还不清晰,现在工作只是讨论日常生活,过去的事情,少一些方向感不知道着力点重点往哪里放。

大家对个案的感受:会有神游的感觉,想吐;会有紧张的感觉,抗拒上学,又想到在家不上学不合适,内心充满矛盾很大的冲突;和任何人都有一种距离感,看不清;很晕,很假,很飘;很远,若隐若现与烦躁。

督导:咨客不想上学表示很难受,怎么难受说不清楚,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一个黑洞吸进去。7次咨询3次梦到学校,感觉很无助,想哭,害怕烦躁。来访说的都是表现与表象,没有把感受说出来。3次梦有2次跟老师有关。爷爷去世是不是有创伤,咨客没有表现出很伤心难过。讲到爸爸很严厉,平时会吵,但是没有打他。喜欢看科普读物。妈妈有洁癖。咨客说什么都挺好的,生活中没有什么不好的,待人接物得体,只知道很难受不会表达真实感受,反映出咨客的假自体。

冯老师:这样一个个案,我们听到更多的是都挺好,我们会发现督导个案和我们自身有关,我们会说很多事情很正常。各项工作都挺好,咨客说到什么都挺好,找不到破绽,所以就是原来说的,咨询师在做什么,是否对咨客好奇,如果都挺好怎么会抑郁强迫呢,所以要想一个问题,为什么都好强迫呢?咨客第一个就是不能上学,社会功能丧失了,等到最后说到妈妈有洁癖,所以咨客说都挺好是很可怕的,都挺好背后是都挺不好,因为世界上没有都挺好的家庭,所以说都挺好是一个掩饰,无法言说。那如果说咨客真的是无法言说,那么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咨客无法言语话,咨询师要帮助咨客言语话,让咨客说出来,怎么难受,说不出来就会有意象,难受像什么,像一个黑洞把自己吸进去,如果说是黑洞吸进去是想逃离,但是它能不能逃离的掉?可以让咨客意象化,在意象化之间,他的感受就出来了,然后再让他言语化。为什么学校像黑洞,梦境中出现学校老师会被吓哭,这意味着什么。有一个关键因素,是不是因为住校,原来到底有没有住过校,初一、高一、大一一定要问有没有住校过,应该是没住过校,眩晕是在初中,如果眩晕就不用住校,就可以回家了,所以离不开家,所以可以假设,有可能是一个严重的分离焦虑。还有一个问题,高一休学,休学完又去了又不能去了,休息在家都做什么,生病前后父母对自己态度的区别,生病后到底对咨客有什么家庭影响,早期缺少的东西,慢慢回忆起来。初中谈恋爱,女朋友粘人,为什么不能接受女朋友粘人,会让咨客想起来什么,所以这样的排斥是有原因的,所以咨客呈现在这样,要理解为什么会呈现在的样子,而不是听他说的都挺好,他是如何跟父母互动的,谈一下妈妈有洁癖,咨客是如何看待妈妈有洁癖这件事情的,不用谈感受,可以谈谈喜欢不喜欢妈妈的这样方式,妈妈有洁癖,跟咨客关系如何。谈一些有烟火气息的东西,进入生活中间,如果谈一些这些东西,感觉这个人是活在现实中。现在咨客到底想不想去上学,他应该觉得去上学,为什么应该。他的难受是他觉得应该去上学,为什么应该去,父母会告诉他应该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要对咨客说些烟火气息重的话题,因为他的假自体出现是高大上的,看看父母关系的处理,他跟同学老师的处理方式。平时在家干点什么,上学做些什么,聊些落地的东西,个案就丰满了。小时候发生什么不清楚,但是有一个有洁癖的妈妈一定是很多不允许。还有一个问题是谁让你来做咨询,咨客想解决什么问题,主要问咨客的需求,他为什么有这些需求。咨询师要始终保持对咨客的好奇,而不是找破绽。咨客感受到咨询师的好奇很关心,慢慢就会打开。

———————————————————————

以琳工作室常年招聘咨询师/咨询师助理

年龄:35岁以下;取得国家二级或三级咨询师资格并愿意成长为心理咨询师。

具体事宜可添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琳心理周三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