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咨询师协会组织的第一次“学生心理咨询技术专题研讨”展示的资料中,家长提供了个案很多情况,如家庭情况、成长背景、学习及个案当前的症状等。1月3日进行了第二次的案例研讨,是康老师第二次跟个案的单独咨询,感觉康老师展示的验证家人提供资料的可靠性;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对疑点尝试进行澄清。仔细阅读案例咨询过程,我也一个一个想找到第一次案例展示中,在内心打的问号,试着给问号找答案。一、社会支持方面。家人对个案的支持足够好。另外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包办、娇惯等。咨询师已交代过,并且孩子也说自己能单独坐车来,曾有过单独乘车的经验。但父亲依旧送孩子过来,并私下再三叮嘱咨询师有关孩子的事。从父亲这些行为及相关资料中,隐隐显现出孩子成长环境对其心理成熟度发展的影响,其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个案在主动诉说用药情况时说:自己不想吃时,就把药藏在袖筒里扔了。表现出了他诚实的品质。又如他主动说自己去某地方都是单独去的,以及自己小时候当班长,学习好,以及老师让他上错车后,他的反应及行为等等,透漏出个案遇事逃避、幼稚的性格特征。第二、学习状态。小学成绩优异,当班长可排除其智力障碍和一般人际交往问题。六年级开始学习退步,不想上学,他现在已是高一,三、四年的时间中他的学习几乎是停滞状态。三、孩子除了家长说的症状外,没有不良嗜好。咨询中,康老师开始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安排谈起,从他说每天的时间和做事上看,可以验证家长说:这孩子没有其他事儿,也不惹大人生气。四、对主要症状澄清。首先,家长说他摸啥都显脏,是否有洁癖?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露痕迹地用一些手段进行排除诊断,因较严重的洁癖属于强迫症的一种。爱干净的程度如何,够不上疾病诊断标准的都不能称其为病态,只能说因人而异。其次、是否是强迫症?关于这个问题,个案有最明显的强迫行为表现,也是几年来家人带着反复就医的问题,在本次咨询中,未就此展开细问。细看康老师的这一次咨询,有几点感受。1、谁得了病?这是咨询的主线。康老师聚焦个案最近的日常作息。大致可了解其情趣、学习、人际圈等情况。2、问他有啥想法。既可以了解他对自己现状的看法,也可推动他对未来的打算。3、咨询中出现沉默状态时,沉默可理解为思考,也可以理解为迷茫。咨询师实时转移到学习成绩好的时候,扰动其过于平稳的情绪,调动其积极性。4、咨询中个案说几句:没干啥,也没啥。了解他看似对自己症状的认识,对自己问题原因的分析,对自我发展的规划并没有进行过什么思考。5、从他情绪积极,愿意畅谈中,顺势引导其思考学习退步的原因。他也在随着咨询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从中也引出了与第一次咨询中的疑点“不愿在家里呆”不一致的地方,如“那件事老师让上错车发生之后就老想回家,不想上学”,对后续的澄清作了铺垫。6、咨询师把求助者引到有可能是求助者出现症状的最根本原因时,咨询师适时结束了本次咨询。针对咨询结束的点,是现在结束恰恰好,还是可以继续听求助者叙述呢?我想起康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咨询有法无定法。怎么样是最好呢?我想要评估当时个案的心理状态。他的想法和思考到底走到了哪儿?他对咨询师的信任度到底有多深?当有些事特别是隐私说出后,咨询师有没有足够的把握让来访感到如释重负、内心敞亮呢?此次咨询在整个咨询方案设置中的要意是什么?……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对问题认识方式的外在表现。从领悟的开始到认知的改变需要时间,而咨询就像润滑剂一点点的渗入,观念才能一丝丝松动。总之,在咨询中搜集资料贯穿始终,关系建立及关系探寻贯穿始终,诊断贯穿式始终。戳这里,阅读相关文章
找线索,打问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