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今年的春节档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除了电影质量有所上升之外(对比往年春节档),还有就是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但主要原因我觉得是像我一样无聊的人比较多。
下面来吐槽一下我看过的电影
第一类:喜剧人类
《温暖的抱抱》:含有音乐剧元素的喜剧,讲的是强迫症与重度洁癖的患者与原创被剽窃者组团参加选秀的故事。此片喜剧元素做得不错,笑点比较多,对于洁癖的夸张做得令人哭笑不得。但是男女主的爱情线有点刻意,好像只是“Ineedyou”而不是“Iwantyou”。亲情线用了前后对比、衬托的手法,但是因为影片整体是喜剧氛围,我感觉亲情元素虽然会催泪但是却淡化原本的喜剧感,我觉得亲情线少一点悲伤的元素比较好。
过度解读一下:这是原创者对营销商的小小反抗。
《大红包》:即将外调的白领找演员搞假婚宴收红包的故事。此片故事接地气又新颖,戏中戏的结构更考验演员演技,反转和笑点都不少。但是,此片的结尾非要宣传“正能量”,男主本来都惊险地办完了假婚礼、收了红包了,却又因为女主的一番话而向同事澄清真相、向女主道歉,女主竟然还原谅他,愿意跟他结婚。已经因为做了不道德的事而获得利益,事后的道歉就可以让别人“一笑泯恩仇”吗?
过度解读一下:此片讽刺了不合理的送红包现象。
《你好,李焕英》:改编自*同名小品,结构像《夏洛特烦恼》,都是关于穿越的梦;部分情节像《乘风破浪》,只不过父子改为母女;部分设定上像《新难兄难弟》。但是此片的情感表达很到位,比去年的《囧妈》更催泪、更感人。特别是张小裴扮演的妈去接*演的女儿喊的那一声“宝儿”,特别能引起观众共情,就像是心理上引爆了一枚催泪弹。我当时也湿了眼眶,但我没哭,我在想电影的催泪效果是基于人的天性或本能还是后天学习的影响?
过度解读一下:片中,胜利化工厂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一位女工人买的。
第二类:流量类
《唐人街探案3》:前两部还行,第三部烂。喜剧元素60分,推理元素25分。B站有一个厉害的up主(亚食人)在年3月就推理出Q是一个组织,思诺和宋义也是Q组织的。我以为在电影院猜出凶手是我推理能力不错,原来只是电影中太明显了。侦探片的刑侦过程不严谨就是大罪,所以我将它归于流量类。票房这么高,一方面是因为前作的口碑,也可能是网剧、刘昊然、王宝强等明星带来的流量。此片很热闹,中国人过年刚好就喜欢热闹,但是搞笑程度一般,买了票的观众只能尬笑。还有就是莫名其妙的的广告;小丸子、葫芦娃扮丑;不会验指纹的日本警察;结尾处的强行煽情等;令我不禁吐槽:陈导求你别拍下一部了。但是片中致敬了一下《逆转裁判》,我觉得还不错。
过度解读一下:琴酒也是卧底。
第三类:特效类
《刺杀小说家》:分两条线,现实超能线和小说幻想线。小说线的特效在国产片中非常先进,一些场景也十分宏大,可能算是中国3D电影特效方面的一次大进步。但是现实线很多东西都没有交代清楚,比较突兀。现实线与小说线的联系也不紧密,比如现实线中的超能力者就没有和小说线的*神产生联动。但是买了票也不算亏,毕竟《复联4》在剧情上也没什么反转。
过度解读一下:马斯克在“造神”。
总之,今年的春节档票房的同比增长速度是大于影片质量的同比增长速度的。(都相较于0年)
令我不禁想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确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精神生活水平的发展可能还有所欠缺。
如今孤独的人越来越多,难道城市里的高速路上漂浮着一座座孤岛真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吗?
昨天我做了一个梦,可能是我与朋友聊天时聊到年轻人从城市回家,线下没什么好玩的的话题引起的。
低级趣味和高级趣味,到底是谁规定的?孔夫子吗?还是统治者?低级趣味做到极致就一定会导向***与暴力吗?高级趣味的极致就是高山流水的孤独吗?
在我的梦中,为了0万元奖金,小城里开始了一场AR模拟战。(部分梦境素材可能来自于(游戏《魔兽争霸-冰封王座》、《骑马与砍杀》、《三国群英传》等)含有芯片的小旗帜能够在AR世界唤起兵家的幻象,算法决定在哪些坐标点能获取游戏中的资源,玩家们以权谋、连横与走位在一个假期里快落地在线下竞技与玩耍。
为什么是AR而不是VR?因为我尝试过VR,现在好玩的VR游戏大多数入门门槛都比较高,对新手不友好。可能是人类对于脑科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十分初步的阶段所导致的。
最后,我突然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用做结尾算了。
上映第0天,《你好,李焕英》票房不仅突破40亿!还成功逆袭,反超《唐探3》,位居中国内地票房榜第五名!
至此,*已成为中国票房第一的女导演!并且,凭借着一部电影的票房,*的票房已经逼近张艺谋45部电影4.48亿的总票房,市场预测也将超越冯小刚的总票房。
影迷狂欢的同时,资本也狂欢了:机构统计,投资方净赚2亿;而第一出品方北京文化已经暴涨8%,保底方恒腾网络更是暴涨超%跨入千亿市值俱乐部……
我对中国电影行业充满了希望、对中国电影感到了悲哀……
钱天感谢您的慷慨,愿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