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3/24 0:13:00
昨晚翻阅《楚辞》,看完了《天问》篇。对屈原的认识终于不再停留于《离骚》,屈原的身份也不再只是诗人。他曾是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外交大臣、大祭司,楚王的左膀右臂,他是最受楚人尊敬爱戴的屈夫子。从《天问》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博古通今的历史学家。他渴望成为伊尹、周公旦、管仲那样的治世能臣。变法图强、富国安邦才是他的毕生宏愿,诗词歌赋只是可有可无的业余消遣。屈原一直以“香草美人”自诩,属于重度“精神洁癖患者”。一朵骄傲的白莲,无论生在哪世、长在哪朝,都很难长久开在*治泥沼里。何况他连续摊上怀王、顷襄王两代闇主。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上谏进言,劝楚王亲贤远佞;操心国事,奔波于齐楚之间,联齐抗秦;力主变法,试图挽回颓势,振兴楚国。战国时期,各国都想成为大鱼,吞并落后的小鱼。图强的野心激起了一股变法的浪潮,齐国用慎到,韩国用申不害,秦国用卫鞅。其中秦国变法决心最大、最彻底。秦孝公与卫鞅结成了变法的铜墙铁壁,任谁都无法摧毁。二十年的持续变法,让秦国从蜗居西陇的弹丸小国蜕变成制度最完善、战斗力最强的经济大国。屈原出身贵族,无需做什么便可享一生荣华。可他偏偏不安尸位,想建功立业,渐渐生出一颗变法的心。他欲效仿“商鞅变法”壮大楚国,起初也得到了楚王的支持。但变法不可避免地触犯到了公卿贵族的利益,他们结成“反变法”*治联盟。楚王毕竟不是秦孝公,虽有贪婪的野心却无钢铁的意志。公卿们稍微给点压力,“王的楚腰”便承受不住了。千百年来,欲变法者,没有几个能成功,申不害、王安石是也,更没几个能功成身退,商鞅、张居正是也。怀王最终放弃了变法,并开始疏远屈原。为求*局安稳、耳根清净,两代楚王“二×接力”,轮流贬斥这位令人厌烦的“屈鞅”。几番起起落落后,最终,屈原被放逐到荒蛮的长沙沅湘。愤懑、不甘、委屈、困惑的屈大夫做回了诗人,他问天问地,问古问今,为何自己的拳拳忠君爱国之心,楚王就是感受不到。他长久地徘徊于汨罗江畔,被发跣足,悲戚高歌,希望可以感动上天的神灵,借助神灵的力量挽回楚王的信任和重用。也许神灵听到了,也被感动了。但他们大概不愿看到屈原返回楚庭后,再次被谗受挤,再次贬谪流放。也许,汨罗江才是你最好的归宿,在这,你会留下永恒的诗篇。你会成为诗坛的鼻祖,你会点亮无数后继者的心灵,你会永远盛开在文学的最高圣坛上。而后人,在反复咀嚼,直至嚼尽你诗文的香艳华丽后,会看到一个“余心之所善,九死犹未悔”的赤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