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时候每次出门都会看好几遍煤气阀门是否关掉,即使你知道已经关到位了?
你是不是十几分钟内连续洗好几次手,还是感觉没有洗干净?
你是不是每次出门时都要多次检查门锁上了没有,即使你很清楚地记得锁了?
你是不是一定要把眼前的东西按整齐排列,否则心里就会特别的不自在,否则就会心神不定?
对照自己,如果你的行为符合上述描述或类似,那么你应该是患有强迫症。
强迫症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惯性思维,它会使你的思考沿着一条完整的逻辑线展开,却不可以有思考的变化。
患有强迫症的人,思维往往存在这种“缺陷”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很容易陷入困境之中。
这种思维惯性导致的强迫思维,会让人总是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甚至经常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然而患有强迫症的人,普遍都是完美主义者,正是由于过分地追求完美而变成了一种病态,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等,影响到日常生活。
前几天和家人看了《温暖的抱抱》这部电影,男主角鲍抱是一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洁癖强迫+时间强迫症患者。
衣物全部纯白色,没有一点褶皱,衣柜内摆放十分整齐,就差贴上标签了。
出门必备口罩、皮手套生怕一丝灰尘影响到自己,连电动车都有防护罩。
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有严格的时间规划,早上几点起床,几点洗漱上厕所都有详细的安排和规律,就连放屁都有固定的时间集中排放,甚至分秒不差,好像离开手表世界都会乱套一样。
如果有人无意间破坏了他的生活规律,他便会极其不自在,甚至到了宋温暖家,看到一片狼藉也是极度的不爽。
可以说主人公鲍抱生活在这样一个牢笼里,自己却无法走出来。
常常看到大家在谈“自律”这个话题,似乎越自律才越成功,你有多自律就有多美好等等。
可电影中这个自律到极致的鲍抱,才是最可怕。
当然不是说自律不好,只是认为凡事有个度,适合才是最好。
电影虽然把人物刻画的相对浮夸,但似乎又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结束后,我们家便开始了内部讨论:
女儿说:“爸,你有强迫症,每次开门你总是把钥匙朝一个方向拧几次,第一下门都已经开了。”
“妈,你也是,有东西找不到的时候,你会一直找,还会因此发脾气。”
是的,这个算是,而且每次出门我还都是迈左脚走第一步,仔细想想这些时候真是强迫症的症状。
从自我分析,就是不想打破自己思维的某种平衡,总是担心这种平衡被破坏后带来不利的结果,所以,强迫自己做一些无意义的事保持这种平衡。以此来摆脱或者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或恐慌。
例如这些情况:
如果一直怀疑煤气阀门没有关闭而不去坚持查看的话,内心总会认为会不会因为燃气泄漏导致火灾,这样带来的损失太大了,无法承受。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者摸过钱之后,这些把手、座椅、钱会有什么人接触过,会不会因此接触到传染病、身体被病菌侵蚀?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洗手。
总是怀疑自己是否在出门时关好了门窗,万一有窃贼或者坏人躲藏在家中该怎么办?会不会带来人身安全风险等等。
强迫症干扰到了人的正常思考的过程,让人的思考陷入了程序化之中,形成了一种严重固化的惯性思维,使人失去独立思考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必然会影响工作和正常生活。
特别是为人父母者,更要注意强迫症带给孩子的影响。
正如电影里,鲍抱父母的洁癖强迫,给孩子整个童年带来了巨大影响,导致童年的鲍抱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强迫带来的改变,直到他自己长大成人也没能摆脱强迫症对他的影响。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强迫症,只不过没有像电影中所表现的那么夸张和恐怖而已。
只是,有的强迫症表现在思想上,有的则表现在行为上。
正常人对于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会置之不理,该干什么干什么,忙起来就不会想那么多了,再或者和朋友同事交流一下趣事或工作,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就销声匿迹了。
强迫症带给人们太多的危害,反复洗手、检查、无意义的动作或行为,一天要重复甚至几十次,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给家人传导极差的影响,甚至导致抑郁等疾病出现。
正视自己的强迫症,别被它“绑架”,把烦恼、犹豫当作一种自然情感去接受、认可,不去纠结、忧虑而一味排斥,学会顺其自然的接受生活。
如果强迫症已经严重影响到你,建议去专门医疗机构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如果一篇几千字的文章能治疗得当,那纯粹扯淡了,但学会克服忧虑,或许对改变这种强迫思维有益。
-END-
-更多热文-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克服忧虑,它比疫情更可怕
走出惰性思维,不做鲁莽思考者
如何与陌生人沟通,遇见更好的自己
开口说话,你认为是件容易的事?
你“在看”我吗?
读趣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