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激发全县教师读书热情,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底蕴,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努力创建“书香校园”,教科局举办了以“让读书成为习惯,让阅读升华人生”为主题的读书交流分享活动,教师们针对文学类书籍进行读书收获展示。现将本次活动获奖视频与文稿播出,希望全县师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蔚然成风!
今天推出的是二等奖获得者万荣县解店一中教师郭志姣的《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敬请欣赏!
当今社会,出版业发达,我们走进书店或图书馆,书籍琳琅满目,而大部分的畅销书,在短短一、两年,高踞消费排行榜,看到书商的夸张广告:每三十秒就卖出一本!令人震惊。但是,畅销书流行的热潮一过,就像一堆废纸,也在消费者的脑海、心灵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书店里满坑满谷的书,有几本会是你读完以后舍不得丢掉的书?有几本会是你读过一次还想再读的书?有没有这样一本书,可以永远留在身边,一读再读,在一生的不同阶段给你感悟、启发,给你反省、思考呢?《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一读再读,读一辈子的书。
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有朋友在谈这件事情,转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知道他喜欢谁,不喜欢谁,他赞成谁,不赞成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就是有超越感,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本身没有选择,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镜子完全呈现你的状态,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一样,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在我们熟知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最像镜子的小说就是《红楼梦》。
随着年龄的变化,你会喜欢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会注意不同的人。大概第一次读《红楼梦》注意力多半是在宝玉和黛玉身上。等第二次再看的时候,你会发现王熙凤这个角色写得极好。她十七岁就那么能干,嫁到贾家做儿媳妇时那种小心翼翼的状况,以及得到贾母的疼爱,有贾母撑腰,她可以管三百口人,行事利落漂亮。她的丈夫其实很窝囊,风流浪荡,王熙凤还要替他去收拾烂摊子。这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成了贾府里的女强人。王熙凤有时候会是一个厉害到让你害怕的角色;但有时候她又比谁都会撒娇,她懂得怎么让别人疼她,常常惹得贾母还来安慰她。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
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
探春是贾*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是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语言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
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她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因此,林语堂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
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有严重的洁癖,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
但是,《红楼梦》的作者,很委婉地使人们感受到妙玉洁癖背后隐藏的热情,她极崇拜宝玉,但她的崇拜是不能说出口的。她的孤芳自赏也变成一种怕受伤害的保护,像最柔软的蛤蜊,往往需要最坚硬的外壳来防卫。妙玉的不近人情,正是一种防卫的硬壳。而我们每个人在生命中的困境里都有妙玉的的这一面。如此,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他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通过一个一个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上进”,为什么“洁癖”,为什么“爱”,为什么“恨”。
少年时读《红楼梦》,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与感伤;也会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才情,喜欢她们的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这样一本好书,于我是一生之书,陪伴我走过人生的四季。
万荣县解店一中郭志姣
万荣县教育科技局
张炜
李冬艳
王燕
第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