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3/3 15:33:00
第四部冰山之下“任何隐藏的事总会被张扬出来:任何掩盖的事也会被揭露出来。”——《马可福音》第十六章小大人与共依存症状的共同模型一开始,共依存是指药物上瘾者的配偶或爱人,或是重要他人。在这个词演化过程的开端,这样的定义是简单易懂的。不论你本身有无上瘾症状,如果你的另一半有上瘾的问题,那你就是共依存者。然而,“共依存”的定义从早期单纯的时代渐渐开始转变,有了新的生命和身分。现今许多学者认为共依存症状是个特定的诊断术语,代表一套特定的情绪和行为症状。共依存症状在列举共依存症状时,我们最常注意到的特征有:过于照顾他人;过度负责任却无法适当照顾自己;无法确认、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从“人太好”到脾气暴躁,或在两个极端之间摆荡;过于重视他人而轻忽自己;人格发展问题;处于有虐待性或是令人困扰不安的关系中。身处共依存关系中,我们不相信自己还有其他的选择,所以会产生身陷泥沼、动弹不得的痛苦感受。伴随共依存症状而来的还有很多强迫症的行为。我们常用以下方式形容在共依存关系中的感受:“我们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也不知道该如何结束。”我们提出了一个共依存症状的模型,对临床研究很有帮助,也广受心理咨商同业和案主的认同:共依存症状是由我们的原生家庭及文化所产生的一种功能不良的生活型态,它抑制自我的人格发展,并造成我们对外在事物过度反应,却对内在情绪反应不足。若未经治疗,可能会恶化成上瘾疾患。一个人是否为共依存者,可从下列征兆判断:沮丧忧郁、不适当行为的容忍度、迟钝呆滞或是不适当的佯装作态、自怨自艾的处世态度、控制自己和他人的强烈欲望、压力相关的生理症状、自我忽视、无法有亲密的感情关系或性关系、害怕被遗弃、感到羞耻、不正常的罪恶感、上瘾疾患,以及愤怒等等。跟第三章列出的小大人症状相同。共依存从何而来?当我们说共依存是来自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意思是我们并不认为一个人只是因为跟有上瘾问题的人在一起就变成共依存者。相反的,他们之所以会跟上瘾者在一起,正是因为他们是共依存者。有案主说:“可是我结婚的时候并不知道对方有上瘾的问题啊!”但在疗程中自我探索后才发现,他们确实选择了符合原生家庭规范的另一半。换言之,物以类聚,人们总是选择跟自己相似的人。此外,文化当中有很多要素会促使我们发展共依存的行为模式,并持续用这种模式生活。这些要素可能包含僵化的、教条式、权威性的宗教信仰诠释,导致人们相信如果先顾虑自己的需求,没有将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顺位的话,就是一件不好的事。其他的文化影响因素来自于学校教育。我们总是期望孩子乖乖听话,遵守规则,以至于孩子们越来越相像,失去自己的个性和探索人生的能力。美国文化强调运用科技来“解决”和“修理”一切,则有强化共依存的效果,因为它使我们与自己,与身边的人越来越疏离,也加深了我们害怕被遗弃的恐惧心理。我们对共依存的定义基础在于抑制自我的人格发展这个观念,它建立于艾瑞克?艾瑞克森的理论上,有明显共依存症状的人,在成人的面具之下其实还困在青春期之前的人格认同形成阶段。对外在事物过度反应则是共依存的上瘾问题和自我否认的原因。我们可以帮助别人渡过难关;我们可以变成工作狂而且超级负责任;我们可以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酗酒的配偶或是有*瘾的朋友带给我们的负面伤害上;我们可以不停地将自己悲惨的人生怪罪在别人身上,因为这些都是逃避痛苦的方法,而它也触及了定义中的下一句,对内在情绪反应不足,我们极力逃避的正是我们的情绪、感觉、痛苦、欢乐、希望还有梦想,而这内在的一切其实就代表自己。所以共依存是一种危险的自我否定。共依存和成瘾的共同模型图16.1是“冰山模型”。此模型借用动力心理学的观念,外显的现象如上瘾疾患、忧郁症和压力失调等等必与内在深层的罪恶感、羞愧感和害怕被遗弃的恐惧心理有着紧密的连结,这些负面感受来自于原生家庭。当我们周旋于表面外显症状和深层的真实感受之中,这就是“共依存”的状态。因此,当我们在初期的疗程中开始戒除酗酒、性上症或饮食失调、偏头痛或其他症状时,共依存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若不想让旧疾复发,就必须治愈共依存的问题。这个模型可以充分解释各种上瘾症状的形式,还有成瘾者在过程当中可能经历的各种角色,包括“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也就是说,有些人在关系当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有些人扮演加害者或是拯救者,但内心深处他们其实都是共依存者。共依存的根源考虑到生物学和遗传基因研究对于成瘾问题的探讨,我们不否认有些酗酒成瘾、忧郁症或肥胖症是基因导致的。然而,一个先天遗传基因有酗酒倾向的人,若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有深度的共依存倾向,未来更有可能真的成为酗酒者。相同的道理,若上瘾者内在共依存的症状没有治疗的话,戒酒的目标将会更难达成。深入图16.1的冰山下层,我们可以看到共依存的根源来自罪恶感、羞愧感和害怕被遗弃(无法信任别人)的恐惧心理,这也与社会心理危机中的认同推迟、闭锁认同、认同混淆相符合。罪恶感解释了我们为何无法自己做决定,挣脱“卡住”的人生,并考虑自己的需求。正是这罪恶感驱使我们一直保护着原生家庭,而无法从最基本的层面保护好自己。羞愧感则代表我们没有办法与人分离,独立生存,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与他人相互依靠以及喜欢自己。它代表我们那被破坏、充满缺陷的感受——我们本身就是个错误。害怕被遗弃的恐惧心理则非常接近我们的生命核心。若我们是共依存者,就代表在内心深处无意识的状态下,我们深信自己没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这是因为我们在童年时期曾反复不断地遭到遗弃或忽视,直到我们的信任感被消磨殆尽,无法再相信任何人。共依存是很普遍的现象吗?根据上述的定义,是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是共依存者呢?是不是几乎所有人的童年都可能有一些功能失调的经历,导致日后产生共依存的症状呢?如果“是”的话,“共依存”一词岂不是丧失了它的概念和诊断意义了吗?我们不这么认为,就如同“忧郁症”一词不会因为每个人偶尔有沮丧的现象就失去它的意义。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当中总会列出症状的描述,但也要求我们在下诊断前检视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历时长短,以及征兆的数量多寡。共依存的判断也是如此,只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些共依存的行为,并不代表这个概念就是无用的。“共依存”的概念受到一个主要的批评,就是它有歧视女性的感觉,因为我们的文化本来就鼓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共依存的行为。然而,我们相信共依存的定义和模型并不会落入这个陷阱中,因为我们相信这跟性别的偏见无关,它其实是指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