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抄
僅以此書
獻給所有曾經在佛法上,教導過學人的長老大德。
91
潔癖
有一種人,生熟轉錯了方向,本來生熟互轉是要轉自己的,如今他卻專門要去轉別人,結果就形成了佛法性格上的過度潔癖傾向。這類具有佛法高度潔癖的人,對於佛門中的許多事情或作為,無論是遠的、近的,大的、小的,了解的、不了解,他總是拿著幾乎是最嚴苛的佛法或戒律的標準在衡量。透過他那潔癖式的眼光來加以放大觀察,似乎天底下的佛法利生事業、乃至自利修行的行事或風格等等,無論是內化或外弘,無論是思想或行動,無論是外在形式或內在動機,他總是要從最負面的角度切入,總有辦法和理由能挑出一些瑕疵或毛病來。滿眼的負面思惟與懷疑心態,對教團對道友,全無一點正面的肯定與隨喜,這種人似乎永遠看不到一點他人的價值,因此也從來不會感到佛門裏還會有什麼希望。這種容不得有一點行為或思想上瑕疵可能的潔癖性格,固然使他無法修學隨喜功德的德目,同時,也由於他的苛刻標準,使得週遭許多初學善法的人失去了信心,最糟的是,因為他那待人處世的刻薄性格,而造成了他自己的損福,及失去循序漸進實踐佛法利他事業的機會。
因為既不知要適度地包容他人的缺失與瑕疵,則別人自然也不會在你做事時,回報以隨喜和支持。既然在心中老是嘀咕他人的動機不純淨,則到頭來你也將因為害怕別人的反唇批評,而不敢大膽有所作為。總之,這種潔癖式的苛求,表面上看來似乎義正辭嚴、理由充分而且言之成理,其實骨子裏,不過是滿足了自己不隨喜他人一毫之善、恣心快口任意臧否人物的心態罷了,這其實是非常折損自己福報的。可憫佛法的實踐還未有幾分哩,然而批評起他人來,倒是這般地滴水不漏與淋漓盡致了。殊不知很多事情,並非如批評者所說的那樣,只是單一面向所造成的問題,而必須從一個更深廣、更多元的向度來加以體會。哪怕那些佛教事實仍然是有不妥而需要改革的,不過至少也能形成一種比較「諒解」的評價與心態,而不至於落入一種苛求式的潔癖批判中。
平心說來,一個出家人多少都有一點思想及道德潔癖的,否則他如何能看破世俗的無常與顛倒而發心出家?正因為如此,所以對於一個正常的出家人來說,也確實隱隱約約地都有一把佛法的尺度在心中,以為衡量是非與決定進止的標準,這是出家人之所以有別於世俗人,而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因所在。然而這樣的一把尺,卻不是要毫無限制地拿來衡量外在世界的。
當然,不當的懈怠或行為不善以至干擾大眾清修,甚至已影響到了道場的正常運作時,任何人都應當也必須去提醒職事人請他加以勸導,然而這卻不宜出之以一種「嫉惡如仇」或「警察捉小偷」式的潔癖心理。因為對一個於自己有所觀察和了解的修道人來說,看到他人的過失與不當,其實就像看到自己的無明與脆弱一樣,因此他會對彼油然地生起一股諒解與憐憫,而非產生不悅或不屑。這是一種將心比心,同時也是一種對自我修道的自信──他不需要「因為別人都守規矩、很用功」,所以我才能守規矩並且用功。換言之,當別人如法時,他固然也是一起努力用功;當別人不如法時,他甚至會更努力用功修行自利利他!因此,過度地對週遭道場環境產生潔癖的性格,正反映了道人之僧格尚未發展成熟的事實,這是很值得我們小心加以檢視的。
佛門廣大,各種根器的人都有,既然有緣共住在一個道場中,則共同的修道期望應該不至於相去太遠。只是每個人的根機及業緣各各不同,因此在修道的輕、重、緩、急,持戒的開、遮、鬆、緊等方面,不免各有種種的進度差別。因此當有過失或懈怠發生時,不妨先出之以關懷和理解,試著以尊重道人的態度來取代潔癖式的苛責或冷嘲熱諷。這樣的寬容與善巧,可能在這末法的時代中,為佛教多成就幾位有慚有愧,能自動自發地對自己的修道負責的年輕道人也說不定。
往
期
顧
回
覺情
吃苦
幢相的自警
初發心
慚愧心
理想
才華
人間佛教
乳色乳味
放得·提得
離群
怨歎
處事
投入
老師
弟子位
感恩
感動
心甘情願
病
精進
無我
一粒米的滋味
溝通
大樑與小廈
飲水思源
修行之路
修行三要
修行三要之「善根」
修行三要之「信心」
修行三要之「努力」
赤子之心
布袋的啟示
提起·放下
不共的價值
以出世的心從事一切利生的方便
信佛
好死
大乘情操
出人頭地
法藏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