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感统失调”这些词汇在育儿圈越来越常见了。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安、爱哭粘人、情绪不稳定以及动作不协调等
“不在状态”的情况时,带孩子一做检查,往往会查出,孩子感统失调了。但“感统失调”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被评估出“感统失调”,但很多家长却又说不清这到底是什么,对相关症状也完全没概念,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就因为家长的拖延,贻误了孩子的终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关于“感统”的那些问题吧!
什么是感统?什么是感统失调?
感统,全称为“感觉统合”。首先,其中的感觉就是人体的七大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平衡觉以及本体觉。人体器官接收到感受器发出的感觉信息后,将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在处理信息之后,向器官发出指令,再做出反应。
感统失调就是进入大脑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的一种缺陷,即为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也可称为学习能力障碍。感统失调的孩子,往往感觉统合能力偏离了儿童年龄段的正常水平。
感统失调的原因有哪些?
胎位不正产生平衡失常
活动空间小,爬行不足产生前庭平衡失常
早产、剖腹产
父母太忙,没有时间陪伴,感觉刺激不足
洁癖症的父母或者保姆造成触觉刺激不足
家里长辈过于溺爱,要求太多或者太放纵(过度保护)
城市化生活
过早走路,过早使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不足
怎么判断孩子感统失调?
家长可以对照看看你家孩子是否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美国权威育儿杂志《PARENTS》,给出的感统失调孩子的表现是这样的:
非常难以忍受手脏,噪音,理发,意想不到的拥抱,赤脚走路;
被触碰了没反应,喜欢久坐不动的活动,对冷,热,饿等感觉感受不到;
总是用力过度或者用力不足,譬如握笔,会握得太用力或者握不住;
总是很被动很安静,当你叫他,他总是响应得非常慢;
玩耍的时候意识不到危险,喜欢不停地乱动;
学习一些身体技能的时候非常困难,譬如学骑自行车或者接球。
除此之外,如果宝宝还有以下多种表现,家长也要警惕:
1.拒绝理发,偏食,碰伤摔倒流血而不易察觉,拒绝他人的触摸;
2.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平衡感差、走路斜着走;3.胆子小、喜欢一个人玩耍,喜欢转圈且转很久不觉头晕;4.力度控制差,喜欢他人用力推或挤压,趴在地上时全身较软;5.速度控制差,喜欢踮脚走路;6.有自伤行为,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对巨响反应较差甚至没有反应。
由于孩子以上这些表现常常被家长忽略,近年来,到了学龄后,仍存在感统失调的孩子,依旧非常多。
并且如果孩子到了学龄期,仍存在感统失调问题,很有可能将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还有成年后的工作甚至生活。
那么,通过以上的判断和普及,在家长发现了孩子的感统问题后该如何纠正呢?当你的孩子经常出现以上行为时,不要慌张,先找发育训练师做一个评估,找出问题,将根据他的具体症状进行针对化感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