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但是还有书籍幸好还有书籍,生命才不至
TUhjnbcbe - 2025/2/26 18:55:00

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

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

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

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

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

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切斯瓦夫·米沃什《但是还有书籍》

最近观看了五集人文类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该片以书为题材,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那些精彩故事,它让我们明白:原来书的故事,比我们想象的更动人。

书与工作

如果说为了书而从事的人,最直接的可能就是编辑了吧。其中有一位编辑朱岳,号称豆瓣秃顶会会长,他自述编完体量多页的《往事与随想》之后直接换了一副眼镜,因为看了几遍,用眼太多,度数不够了。

编辑、译者,如朱岳、俞国林、范晔等人,他们隐身于书的背后,在字里行间里都浮现这他们的身影,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建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不仅如此,在浩瀚的文字世界中,致力于为我们寻找和发现值得去读的书籍,就像一位领路人一般。

然而,书籍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书架上,更多的是无论你处于哪个工作岗位,只要记得看书,就不会颓废,就一直在进步。

书与幻想

幻想,这个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和探险、漂流有关,于是,便有了书籍和人们的奇观之旅。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从书店老板和藏书人的视角,讲述书在岁月流徙中的故事。

令人印象深刻是台北“旧香居”的吴雅慧,她从父亲手中接过书店,甘苦自知地努力经营,但是她说她感谢此生能“与一份尘封已久的宝藏不期而遇”。

陈晓维收藏有一本鲁迅去世前编的最后一套书《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全市不足百套,他收藏的这本书是第十二套,其中埋藏着一段曲折往事:

文学史家唐弢曾向鲁迅先生求过此书,未果,后来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得了一套,把它送与了唐弢。那本书的编号,正是陈晓维手里的这套,第十二套。

一本书,就承载了一个故事。

我以前买书,其实只喜欢新书,喜欢打开塑封的感觉和新书上的油墨气味,大概是源于一种自以为的精神洁癖。

然而看完纪录片我才意识到:旧书的分量有时候比新书更重,因为你不仅可以获得一份知识,还可以认识书的上一任主人,无形之中自己也有了可以交流的伙伴。

比起看文字,更为直接的方式是看图画,绘本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

绘本是一个既热门又冷门的书类。无论是在哪个平台,它的销量都不低,这大概是因为现代人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越来越重视了。

绘本凝结着成年人对孩子寄予的阅读厚望,希望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但另一方面冷门的是,我们这些成年阅读者很少会读它。

这不代表成年人不需要童话——我们会看迪士尼,会读《格林童话》,读郑渊洁……只是读到后面,那些童话故事已经耳熟能详,无法打动我们这颗成年人的心了。

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完整读完一本《白雪公主》的小人书时,内心的激动和快乐。书本上的公主和王子年轻美好,坏人得到了惩罚,那种无形中的幸福,让我铭记至今。

书与时间

读书,必然需要时间,但是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怎样去平衡工作、娱乐和学习,是一个难题。

快速和效率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在拥挤和喧嚣中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片中朱利伟、小隐、杨早,三位爱书人以不同的方式展现这个时代阅读者的风采。

不仅如此,读书的人也开始有意识的去记录那些在地铁中看书的人,利用碎片时间,在地铁上站着、坐着、靠着,甚至在人潮中艰难地举着书籍阅读的人,总是让我心生暖意和敬意。

读书的价值在于丰富自我,而不是用于炫耀和产生无意义的骄傲感。无论载体是什么,阅读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习惯,我们所做的,不是因为附和谁而去读书,而是为了有自己的思想,才去读书。

这世上的每一件事情,其实都需要深入进去才能逐渐体会到乐趣,阅读是如此,身体运动也是如此,恋爱也是如此,连吃饭、睡觉也是如此,人生没有一件事不是如此。

书籍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征服某一些人,任何思想的存在都不是为了征服其他思想,当我们通过阅读别人的思想而丰富自己时,其实就是自己征服自己的过程。

这世界过于喧嚣,幸好还有书籍,生命才不至于荒芜。

主编/仓巴鹿人

撰文/阿森

图源/《但是还有书籍》

1
查看完整版本: 但是还有书籍幸好还有书籍,生命才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