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怪癖”两个字,完美地迎合了我的猎奇欲,也许这就是一种怪癖心理。
封面上两句话再次吸引了我。第一句: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的?第二句:人类有两个根本欲望:保护自己,谋求认可和爱。
冈田尊司《怪癖心理学》封面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的?
此前,我只道人们为怪癖所苦所累,不知怪癖也可充当成功的助推器。
过度的完美主义是一种怪癖,三岛由纪夫就是一个过度追求完美的人,被作者称为“病态性完美主义”。三岛写作从来字斟句酌,作品完善度极高,每一部作品都会在deadline之前交稿。就连自杀当天,他依然按时向编辑交付了绝笔《天人五衰》的最终章,“按照自己计划好的场景在完美的‘死亡舞台’上落下人生的最后一幕”。可以说,他斐然的文学成就与完美主义追求密不可分。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书中分析造成三岛自杀结局的罪魁祸首正是完美主义,“当它开始发挥反作用时,也会变成将不完美的自己逼向死亡的杀人工具”。
《RightPlace》剧照想起看过的一个日本短片《RightPlace》(适得其所)。男主角有严重的强迫症:荷包蛋要煎成正圆形、蛋黄位于正中间、按标准井字形切成9份,杯把必须正对3点钟方向,盘子、刀、叉的摆放间距必须相等,吃药前要将药丸颗颗排列好,走路始终踩在白线上……他的职业是便利店店员,开始老板对他很满意,因为他总是将货架理得整整齐齐,商品的标签朝向都如出一辙。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女顾客,男主角见不得她的袜子褪到脚踝,蹲下身帮其拉上,吓得女顾客尖叫起来。从监控看到这一幕的老板十分生气,扯着他的衣领劈头盖脸一顿骂,而他却忍不住替老板扶正歪斜的眼镜。结果可想而知,他被炒了鱿鱼。
他自知自己的奇怪之处,也明白它们使自己过得不顺。此时男主有一段内心独白:ButIdon’tworryaboutit,becausejustlikethere’sarightplaceforeverythingaroundme,theremustbetherightplaceformesomewhereinthisworld.Right,somewhereinthisworld,that’sIbelieve.(但我并不担心,因为正如我身边的东西都有合适的位置,这世上一定也有属于我的位置。没错,我相信一定有。)
就在这时,医院的招聘启事。影片结尾,是对精细的正骨工作的特写。
《RightPlace》剧照这部短片和作者的理念有相似之处,反对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完美主义、暴虐快感、人格解离、罪责妄想、偷窃癖……怪癖是把双刃剑,既让人备受折磨乃至轻生,某些情况又可转化为通往成功的蹊径。荣格曾饱受癔症困扰,这也使他从中了解到心理病因及克服方法,由此开启心理学探索之路,最终成为知名心理学家。甘地的怪癖是过分洁癖和严酷禁欲,夸张的节食和绝食让他像厌食症患者一样形销骨立。但某种程度上,艰苦卓绝的禁欲修行客观上磨砺了他坚忍顽强、不轻易妥协的性格,成为他反抗斗争事业的原动力。
人类有两个根本欲望:保护自己,谋求认可和爱。
作者在讲述了诸多怪癖心理之后,指出它们共同的根源在于人类两种根本欲望:一是自我保护,二是谋求认可和爱。“当这两种欲望被破坏时,人们就会陷入病态的自我目的化心理或者自我绝对主义的观念当中。”
这个观点戳中了我。人类何其刚强,却又何其脆弱,我们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爱,害怕受到伤害。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表象背后,或许恰恰是当事人出于掩藏真实自我的目的,那个自负又自卑、求爱而不得、怕被伤害、不堪一击……的自我。
这本书的突出特点:案例分析为主,理论阐述为辅,例证丰富多样。
书中多个章节都建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有亲身经历、友人经历、各种病例;有名人事迹,如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被母亲当作玩偶的叔本华、深陷抑郁的海明威;有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