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走出茧居生活只要怀抱希望,人真的会改变
TUhjnbcbe - 2025/1/2 17:21:00

麻生在近似疼痛的饥饿感中睁开眼睛,这是他每天醒来的方式。但通常都是下午两三点,有时候甚至天黑后才起床。天亮之前,他都坐在电脑前打网络游戏,或是去别人的博客写一些互骂的留言,在脑浆即将融化的前一刻,倒在从来不叠的潮湿被子上睡觉。直到空空的胃拉响警报,混沌的一天再度拉开序幕。

快四年了,麻生窝在自己的房间内,既不工作,也不上学。每日靠母亲从便利店买回来的便当、泡面或饭团填饱肚子。他没有朋友,自然也不会有女朋友,他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外出的必要,每日与外界的真实交流,就是母亲早上出门前在他房间门口的几句唠叨。

麻生很满意自己的生活,很轻松,没有朋友,也就没有所谓的人际关系,更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在日本,像麻生一样的人为数不少,他们被称之为“茧居族”。90年代日本经济下行,就业、生活压力增大,“茧居族”随之大量出现。而今,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困扰日本社会的一个难题。

根据日本内阁府今年3月公布的调查显示:在日本,39岁以下的“茧居族”人数为54万左右,而40到64岁的人群中有高达61万人是“茧居族”。他们或是因为工作受阻,或是因为人际关系受挫,开始自我封闭。他们选择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房间就是他们束缚自己的茧。

日本作家原田舞叶在她的成长小说《我们的生存之道》中,讲述了因受校园霸凌而成为茧居族的麻生,在被母亲“抛弃”后,走投无路转而投奔乡下的奶奶,并在奶奶的影响之下,从耕作、料理中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并因此“破茧而出”的蜕变人生。

01.茧居族,住在成人身体里的孩子,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

“25岁男青年宅家十几年仅靠外卖过活,家中清出一卡车垃圾和粪便......”

“日本男子闭门不出近40年,母亲家中去世后静置尸体近一个月,尸体出现腐臭,他就将口鼻用纸巾捂住,直到妹妹来探望才发现......”

“76岁前日本高官手刃自己的儿子,称儿子是茧居族并有暴力倾向,并多次声称要杀死自己......”

......

诸如此类的茧居族报道还有很多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出现了现象,即80岁的父母照顾着50岁的茧居儿女。

茧居族一词由英文cocooning翻译而来,一般指拒绝社交,拒绝融入社会的一种心理状态,俗称“家里蹲”。日本精神科医生田村毅博士将茧居族描述为“隐蔽人士”,他们身上有三个特征:

其一,避开参与一切社会活动。除了家人,不想与其他人联系,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其二,整天窝在家里,睡到自然醒,困了随时睡。即便出门,也是去便利店和超市等离家很近的地方;其三,这样的情况持续达半年以上。

根据田村毅先生的观点,茧居不是一种生理疾病,而是一种青春期的混乱情绪导致的逆行现象,相当于儿童状态。也就是说,茧居者的身体是正常生长的,但思维和心理上却没有培育好“社会的自我”,也没有进入可以提供自我动力的状态。

就像《我们的生存之道》中的麻生,明明已经是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了,明明知道母亲需要打好几份零工才能维持生活,心里却没有一点为母亲分担责任的自觉性,而是足不出户,享受着母亲的照顾。认为母亲照顾他一辈子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发现母亲买来的饭团是他不喜欢吃的口味时,会忍不住在心里咒骂不在家的母亲,责怪她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这种口味,却偏偏回来给他吃。

当母亲支撑不下去,留下一封信离开时,麻生想到的却是,“怎么会有人抛下没有工作又软弱无力的儿子离家出走?虽然也许不该这么说但我还涉世未深,才二十四岁而已......”

人们对茧居族的行为往往给予好吃懒做的评价,认为他们只是一味放任自己宅在家中安心啃老,殊不知,茧居的背后,是因为茧居族极度缺乏能量而被迫选择的社会退缩。茧居族较之啃老族和御宅族,最大的不同在于内心更为消极孤僻。

02.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沟通与交流,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封闭自己,从而过起了茧居生活?

日本早稻田大学专家关水称:日本人强调规则,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遵守群体规则的能力上,“茧居族”是那些无法实现这样价值的人,他们会觉得自己毫无用处感到羞耻,无法融入这个社会,他们会感到自责。除此以外,遭遇校园霸凌、找工作碰壁、无法适应职场等等,也是人们成为“茧居族”的原因。

麻生生长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休息日爸爸会开车带他出去玩,妈妈会做特别好吃的酸梅,寒暑假会去乡下,和开朗宽厚的奶奶一起度过。只是,这般幸福的时光在他六年级时,因为父母的突然离婚戛然而止。

父亲的公司出了问题,为了不拖累妻儿,他选择了离婚。至此,麻生跟着母亲搬到了陌生的地方,居住的大房子也变成了陈旧的小出租屋。母亲需要打好几份工才能维持家用。家庭变故加上陌生的学校,麻生变得沉默起来。

当初中遭遇校园霸凌后,因为知道母亲的不易,他掩盖着自己的伤痛,开始封锁自己的内心。到高中后,随着霸凌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他渐渐失去了上学的勇气。他选择离开学校,离开那个遭受欺辱的环境。

如果说校园霸凌使得麻生觉得自己毫无用处而感到羞耻,决定逃离学校那个特定环境。工作碰壁,觉得被社会抛弃的羞耻心理,则是最终压垮他,让他封闭自己,过起茧居生活的那根稻草。

田村毅认为,一丝不苟、有洁癖、没有安全感、死板、不接受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自尊心强、不想破坏自己的规则,这些都是容易陷入茧居的性格。

03.破茧而出,走出茧居生活背后,家庭付出的努力

在《我们的生存之道》一书中,确切地说,是讲述了三位年轻人在遭受不同的打击后,通过周围人的帮助,通过种植稻米,切切实实地从事到身体力行的农耕中去,在一粒稻谷由种植到丰收的整个过程中,汲取到活着与向上成长的力量,从而走出束缚自己的那团阴霾,破茧而出的暖心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位年轻人的经历:

麻生,因为家庭变故、校园霸凌以及工作原因,茧居生活了四年。

蕾美,与麻生同父异母却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在中学时遭到男生霸凌,患了社交恐惧症,看到陌生男子就会心生恐惧,眼中时甚至会引起呼吸困难。当继父的出现逐渐温暖蕾美那颗心时,一场灾难不期而至,继父病危,医院的时候遭逢车祸,双亲的同时离去,让蕾美彻底将自己封闭起来。

纯平,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曾信誓旦旦要进出版业,却在求职时一再碰壁,即便是几个人的小出版社,也没有一家愿意录用他,于是选择了卧床不起,对一切都觉得厌烦。

不同的经历不同,让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做法,那就是企图用封闭自己与外界的联系,来躲避自己恐惧的事物和人。

破茧而出,走出茧居生活背后,需要家庭付出的努力。三位年轻人走出人生的阴霾,就不得不说家庭的付出以及父母斩断后路的决断。

麻生的四年茧居生活,随着母亲的“离家出走”被迫结束。在那四年里,母亲无时无刻不再等待着麻生走出房间门,只是,等待的时间太过漫长,四年的时光耗尽了一位母亲支撑下去的所有耐心和期望。于是,这位几近绝望的母亲留下一封信和短期内儿子需要的生活费以及几张可能对麻生有帮助的贺年卡,并承诺房租和网费会按时汇入,只是希望麻生在今后继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正是这份决绝的“抛弃”,斩断了麻生的后路,逼迫着他去面对现实的生活。拿着不多的生活费,麻生不得不为今后的生活考虑,于是他在贺卡中翻出了来自蓼科的真朝奶奶寄来的那一张,贺卡上那句“我的命仅剩数月”亦是促使麻生最终踏上千万蓼科的助推。

当麻生走出家门决定去往蓼科的那一刻,他终于走出了困守四年的茧,而内心的那层茧,在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光中,在种植稻米的经历中也在慢慢消退。

和麻生相比,蕾美的家庭决断比较特殊,那就是母亲和继父的死亡。但当封闭自我的蕾美在接到真朝奶奶的贺卡时,当那句“我的命仅剩数月”出现在蕾美眼帘时,她不顾一切冲破了束缚,飞奔到奶奶的身边。

再说到纯平,父母将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但当他遇到挫折后,表露出对周遭的厌烦并开始束缚住自己时,他的父亲迅速地斩断了他的后路,并将他推至走出茧居的麻生和蕾美身边,并希望麻生的心态能够给予纯平一些帮助。

04.相信生命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力量

真朝奶奶的手工稻米种植,以及村里那群父母辈的“年轻人”温暖的帮助和笑脸,感染着三位年轻人的人。当他们克服种种困难,种下稻谷,看到绿色的幼苗冲破土壤并以柔嫩的姿态去对抗严寒时,他们感受到了真朝奶奶说的那句话:

必须相信生命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力量,也就是相信生存的力量,相信生命不会放弃生存的力量。

在水稻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麻生都会用手机拍照发给纯平,邮件的名字叫“活着的我们”,这是对纯平的激励,更是对自己的激励。当水稻开花的时候,纯平和麻生站在田头,他们喜悦着,并为自己的努力骄傲着。

抽穗、收割、脱谷,然后是用精米机磨成白米。当稻米呈现在大家眼前时,麻生和纯平忍不住拉着手欢呼起来。一季稻米的耕种,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破茧成蝶本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化成蝶的那一刻,一切的痛苦都是值得的!

茧居的状态一旦固化,改变起来将会很困难。走出茧居生活,需要从三方面努力:

在内心形成自发动机: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获得动力的源头从父母身上转变为依靠自身。和他人的关系:不仅要懂得珍惜自己,也要懂得妥协与让步。自身责任:懂得自己承担,不把身边发生的不顺利怪罪到家人和身边人的身上。稻米有稻米的生存之道,人有人的生存之道,而茧居族走出茧居生活,亦有各自的生存之道。无论是麻生还是蕾美,亦或是纯平,虽然秉持的信念有所不同但都始终坚持这同样的的信念:活着的着们,只要怀抱希望,人真的会改变。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出茧居生活只要怀抱希望,人真的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