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强迫症VS犯罪心理学
TUhjnbcbe - 2025/1/1 20:10:00

经典美剧《犯罪心理》中有一集讲述了一个故事,是一个患有强迫症的女学生校园内连环纵火杀人的、且与数字“3”密切相关的案件,编剧题材改编自真实案例。亚利桑那州坦佩市的布莱特肖大学7个月内发生了6起火灾,有3次发生的时间分别是第一次3月、第二次6月、第三次9月,二周后一天晚上发生了3场火灾。根据以往的侦查经验,纵火犯的标准特征是:缺乏社交能力,他在人群中觉得很不自在;通常缺失父亲角色或是有实施家暴的父亲;与异性交往困难,长期患有自卑心理;作案手法多种多样,会伴有进化,纵火行为升级,他们喜欢恐惧和害怕;性和权力,是驱使连环纵火犯行凶的动机。

连环纵火杀人犯从病态的纵火中获得快感,他需要时间去体验过程中的快感,所以一般而言,他不会作完案就立刻离开。但这次的纵火犯却和以往的案件有明显不同,显然,嫌犯是很快就撤离了现场。为什么要放一把自己看不见的火呢?警方试着换位思考,从嫌犯的角度去破解谜题。“我为什么要去3楼纵火?”

在侦查工作陷入瓶颈时,警方认为基于常理的连环纵火犯的标准可能行不通,而应该从别的角度去切入本案。警方通过仅有的录像去剖析嫌犯的纵火动机,他发现嫌犯在纵火前转动了被害人的门把手3次,他去了被害的华莱士教授的办公室,发现是3号门。警方发现,这个连环纵火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罪犯,他是因为截然不同的心理失调而需要纵火的,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强迫性神经失调症,他做任何事都必须有3。警方在对证据进行梳理时,其中的一位探员突然意识到嫌犯是谁,有一个女学生在报出炸药成分的时候转动了戒指3次,而糖这个词她说了3遍。他们终于确定了“3”这个突破口,于是必须迅速找到女嫌犯下一个“3的模式”,以避免凶案再次发生。而嫌犯很可能不是有心要害人,但对于强迫症来说,根本无理性可言,不能和正常人相提并论,因为我们不能和一种生理疾病讲道理。她纵火不是因为她想做,而是她不得不做,所以一切讲理的行为都是徒劳无功!刺激源是女嫌犯考试不及格,并且是她的最后一个学期,紧张性刺激,这也是第一起纵火案的动机。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强迫症犯罪的案例。年8月16日《法制日报》周末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罪犯魏新荣于年10月17日深夜,在涧西中学附近,将外来的15岁打工妹小丹掐死,胸部被咬伤,肋骨被踹断,脸上血肉模糊,脖子上还系着绳子;年4月27日深夜,某家宾馆女服务员小霞,被用同样的手段杀死;同年9月16日,涧西某厂下夜班回家的女工小华,也被以同样的手段杀死;同年10月31日晚,魏犯杀害洛阳某公司招待所女服务员小红,用双手掐脖子,因小红拼命呼救而获救。罪犯魏新荣,男,39岁,贵州市人,无业,年来洛阳投奔亲戚,靠推销某公司空调为生,经常独来独往。魏犯于年入伍,在服役期间因猥亵幼女犯罪,被军事法庭判处15年有期徒刑,服刑期间因强奸妇女未遂罪,加刑6年。事隔10多年后,其作案手段与10多年前几乎相同。

关于强迫症犯罪的案件(例如上述两案),因果关系和犯罪动机均不明确,所以给侦查破案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但经过比对蛛丝马迹,警方发现这类犯罪有如下特点:

1.侵害对象不特定,即被害人与罪犯并无利害冲突,系无故被害。

2.作案手段前后基本一致。罪犯前后数次作案所使用的工具、手段,甚至杀人或害人的部位都基本相同。

3.嫌疑人多为单身、独居。由于强迫症会影响人际关系,犯罪嫌疑人的亲友和身边的人对强迫症在认知上的不接受,造成其个性孤僻;这是一个外部重要条件,影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反之,如果嫌疑人和妻子和儿女、家人生活在一起、生活有规律可言,则出外作案的概率要小得多。

4.作案的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来说就在第一次作案的附近,可能多次出现同一类案件。

5.重复作案心理,如果嫌疑人第一次作案没有被抓获,则很可能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作案,直至其病态情绪体验,例如非正常的紧张、焦虑、压抑情绪达到临界点,罪犯只能通过作案得到缓解、恢复平静,才能停止。

笔者认为,从法律的视角来看,强迫症犯罪,一般而言,应该是要负完全刑事责任的。在医学领域,强迫症并没有被划入精神病性范畴,而是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因而不必要对嫌犯进行精神病司法鉴定。

关于强迫症的心理学科普

强迫症又叫“强迫障碍”,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或者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心理学专家在临床中发现,强迫症的主要根源是“心理社会因素”,具体来说就是“病理性记忆”,分为两部分:一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大多来自于父母过分严厉的教育方式、学习上的压力、学校发生的一些负性事件比如校园暴力等;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会让患者变得特别的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做事追求完美。二是病理性正性体验,比如患者多次受到过度夸奖且其非常享受、兴奋,或者内心极度渴望得到来自于外界的肯定和夸奖,这会导致他们自视过高,而且渴望一直被夸奖;从而患者不断的自我施压,强迫自己必须优秀,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苛刻,这就是“强迫思维”产生的根源。随着现代竞争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他们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一则名为《办公室一族,你是否有强迫症状?》的网络调查显示,武汉八成职场白领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近三成参与者“经常强迫自己做一些非必要的事情”。近年来,职场强迫症的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从而对自己在工作上要求过分严格,为自己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因此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工作中有些潜移默化的习惯甚至发展成为强迫性不可逆转的现象。这些人的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强迫症的典型症状还有:反复检查、核对数据、门窗、水龙头等;反复擦洗物品、反复洗手、反复洗澡等,有严重的洁癖;反复思考一些意义不大的问题;独居,喜欢独来独往;遇事过于谨慎、墨守成规、做事追求完美;有的患者在人际关系中会形成讨好性人格。尽管症状形形色色,但共同的前提是:绝大部分患者都明知这些反复的行为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还严重影响生活、降低工作效率,但他们又无法控制,因此非常痛苦而无法自拔。

对轻度强迫症患者的初步心理疗愈

如果医生的天职本就是救死扶伤,不能因为对方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就见死不救;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提出的理念是:心理治疗师应当把每个来访者都视为一位有价值的人而非特定诊断的样本。以人为本,是大多数心理学流派秉持的信念和出发点。虽然强迫症患者犯罪应当与正常人受到法律的同样的惩处,但是,从心理学及医学角度来看,强迫症患者其实是内心非常痛苦的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强迫症患者哪怕是罪犯都仍然有权利获得同等的尊重和治疗的机会。

笔者和精神科专家的交流后得知,主流医学界认为,强迫症的治疗难度是很大的,专业的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更有效,所以光靠吃药是不行的。目前针对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治疗、家庭治疗、艺术治疗等,同时要加强自我觉察和自我调整,树立“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迫症VS犯罪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