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评价一件事情站在中立的角度真难,但是我不知道这位号称乾隆是他叔祖的爱新觉罗先生,有没有读过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这部小说,显然是对乾隆颇为不满意,而且在后记里面金庸也特别做了说明:“他的诗作得不好,本来也没多大相干,只是我小时候在海宁、杭州,到处见到他御制诗的石刻,心中实在很有反感,现在展阅名画的复印,仍然到处见到他的题字,不讽刺他一番,闷气难伸。”看来金庸有点文字洁癖,对乾隆这种我们这些人看来还有点学问的皇帝,他不太满意,这算是文人相轻吗?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是现代清宫剧中最有牌面的,然而在艺术加工之下,“康乾盛世”已经有被过度吹捧的趋势。特别是乾隆帝,他后期奢靡的生活是导致清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而且他有一项恶行让后人极度不齿——毁书、题字。
易中天曾因此在演讲中大骂他为“王×蛋”,现代很多收藏家们还调侃他为“爱新觉罗·牛皮癣”。这点来说,虽然民间骂人难听的话比易先生还要多,但是作为一个名人,自然引起的轰动效应不言而喻。你我喝酒不喝酒,随便说,今天又不是文字狱,也不是你满清的朝代,民族团结来说,满汉一家亲没有问题,我们汉族历代有人做得不到位,让人冒火的,也有骂的,没见哪个后代来举报。
当然爱先生举报无可厚非,毕竟是你的祖宗,从维护家族荣耀来看,你觉得这脏水泼的让你难受也很正常。不过不知道你对这位祖先了解多少。
前面说了那个康乾盛世,其实历史留给后人评说,最有意趣的一点,不管是就事论事,还是胡说八道,已经过了法律追诉期限,要不然今天拍电影电视,写小说,甚至清朝的乾隆游记微服私访的小说,又怎么流传呢?易中天反感的东西,是那些莫名其妙不顾历史的真相的盲目歌颂,到底乾隆是怎么样的,今天正史和野史并存,甚至后者更加深入人心,才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文字狱在乾隆时期也不衰弱,每两年就会有一次,牵连无辜汉族文人不算少。
乾隆不学无术,偏偏还附庸风雅,在许多国宝级字画上都胡乱涂抹,留下所谓的“墨宝”、印下大大小小许多印章,此举引得朝中许多满人官僚竞相效仿。实在是讽刺之际。
乾隆喜欢收集字画(虽然他可能看不懂,不过为了证明自己是汉族通,装模作样),尤其喜欢那些绝世难求的孤本真迹,他死之后继承者嘉庆不懂汉族文明,但是想到毕竟是老爹喜欢的东西,现在老爹死了,这些东西留着也没什么用还是陪老爹一起去吧,于是一把火把乾隆的收藏烧掉做了陪葬。
我看《宰相刘罗锅》开始还能忍耐,到了《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二三四部就越发让人想骂街,当然娱乐无罪,人家存在就是道理,你自己不喜欢,不必去强求他人也认同,毕竟真相这个东西,最不讨人喜欢。
但是偏偏易先生不信这一套,品《三国》开始就我行我素,且不论他到底价值有多少,至少他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进行了解读,易先生是一个胆子大又有性格的人,所以今天他骂乾隆我倒是觉得不稀奇,稀奇的是人家后人在找他麻烦。
大约三国时期的后人,都没有那份精力,也没有人去挑刺。倒是我觉得他们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当年搞得国不安宁的时期,你在跟祖宗叫屈的同时,那么多人没有让你们出来给祖宗道个歉吗?为什么要推翻你们呢?
就算不扯你们的末代,乾隆当年弄了那个想媲美《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毁坏了多少国学经典?这笔账怎么算,恐怕易先生是骂的轻了。他只要求不歌颂就完了,我们倒是希望你把这个问题,好好反省反省。
虽然此事一定不了了之,但是我真心希望,我们不要被戏说冲昏了头脑,不仅仅是清宫戏,上下五千年的朝代,都应该用辩证的方式去看待,当然沽酒客并不鼓励骂人,但是有些道理讲不通的时候,骂人或许是发泄的最好方法。但是这个事情到此结束,更希望大家娱乐的同时,对我们国家过去的历史能多角度去感受,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