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干、栏杆、栏干,这三个词在古诗词中,意义基本一致。古诗词里面经常看到“栏杆”、“阑干”、“倚阑”这几个字。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李清照的“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周邦彦的“欲知日日倚栏愁”;柳永的“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满腔忧愁的一代词帝李煜倚栏杆就更加频繁了,如“独自莫凭栏”,“流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栏”,“为谁和泪倚阑干”。以豪放著称的辛弃疾不仅倚栏,还爱拍栏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今天是周末,古典君和朋友们轻松地聊一聊,细说戏说一下,古代文化人为何喜欢倚阑干拍阑干?是手疼,还是累了?——皛玊题记
关于古代文人墨客为何总是喜欢“倚阑干”,古典君曾经在朋友圈发起了话题讨论,朋友们的回答让我笑得肚子疼。不信,你看看以下几条经典回复:
“可能有栏杆处风景都很好吧?”
“那是因为骨质疏松吧!”
“没倚阑干的,都掉下去了!”
“感慨多的时候都比较焦虑,容易腰疼,所以要倚阑干!”
“本人是医生,从医学生理学来讲,深度思考其实是个脑力劳动。血液集中流向脑部,以便提供这一脑力劳动所需的养分和氧气,于是四肢会处于暂时性供能不足状态,如果此时没有栏杆来倚一下,医生建议先躺下。”
“倚阑干,女银可以表现一下天上掉下那个林妹妹的柔弱,男淫可以表现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李后主的愁肠。一定程度的示弱,就会有红颜蓝颜基友男友以及好丽友的关心哦!”
“闲到蛋疼而不得不倚阑干的人,一定足够寂寞来写诗了。”
“干巴巴的站着没情调,于是乎!”
“倚阑干是因为靠着舒服啊,还不会弄脏衣服,最重要的是比较酷!要不然哪儿会有妹子鸟你?”
“诗词里说倚柱子不文雅,于是就倚阑干了!”
“古代以平房为主,又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不能上网聊天,所以沒事爬个楼,倚个阑干,这样格调比较高一点嘛!”
古典君总结了一下,我把钟情“阑干”的文人分成三种:第一种倚阑。因为弱不禁风比较瘦,风一吹就要倒了!比如李清照和李煜。第二种拍栏。因为身体壮,精力旺盛,有劲儿没处使!比如赵汝燧、辛弃疾。第三种凭栏。这种情况分两类,第一类是情绪稳定,不想破坏公物,不倚也不拍,比如苏轼、黄庭坚;第二类是情绪不稳定,可能还有一定程度的洁癖,比如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当天下雨了,栏杆上有水,怕拍湿了袖子。
好啦!不说笑了,言归正传。我想,倚栏杆也好,拍栏杆也罢,凭栏远望首先是常人日常的行为习惯,并非诗人所特有。中国传统的登高必赋情结,使阑干成为文人愁绪的寄托。《韩诗外传》卷七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阑干基本上都设在高处,文人凭阑、倚阑,自然需要登高,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也就成为传统了。
登高望远,容易生悲。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名篇《登楼赋》有两句: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这篇抒情小赋影响颇为深广,也使“凭阑”、“倚阑”、“阑干”开始作为独立的意象出现,并自发地会染上王粲《登楼赋》的愁绪。
中唐以来,诗歌创作基本上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女性凭栏望远,很容易联想到远处的情人,又可抒闺怨之情;文人倚栏,或远或近的古迹,又难免不引发他的怀古思绪;志士凭栏,远眺大好河山,也有可能激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于是,倚阑干就开始盛行了!
文人诗词中的倚阑情怀,鲜明地表现为豪放与婉约。阑干中所传达的情,基本也可分作两类,一是豪情,一是悲情。前者还如岳飞的“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后者就太多了,如辛弃疾“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晏几道“阑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等等,不胜枚举。
其实,重要的不是倚阑干,而是登临意。你看哪个高端人士惆怅了,是蹲在楼底下抽着烟跟大爷聊天的?简单的说,哥(也包括姐)倚的,不是阑干,是寂寞!
有人说,千古忧愁,不过独自莫凭栏。其实古典君认为,千古最忧愁的,莫过于独自倚阑干,却发现,油漆未干。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