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妹和七少爷不一样,她真是从在我肚子里就开始让我操透了心。几乎所有在七少爷身上没有经历过的难题,七小妹都让我尝了个遍。也好,经过七小妹对我的魔鬼训练,我这个育儿博主破解育儿难题的经验,可就更加完整了!
进入Terrilbe2阶段的七小妹,最近又出新招:“肛欲期”来了。
让我焦虑的倒不是肛欲期本身,而是家里的长辈,全都把肛欲期当成了便秘,天天念叨着要治理七小妹的大便问题。更绝的是他们还说,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于是把我送去看医生了……
扶额!真是欲哭无泪~~肛欲期不是病啊!
肛欲期到底是什么鬼?
心理学大神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约0-1.5岁)肛欲期(约1.5-3岁)性器期(约3-6岁)潜伏期(约6-12岁)生殖期(约12-20岁)处在肛欲期的宝宝对肛门活动特别感兴趣,随着括约肌的发育成熟,他们发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大小便,从而获得强烈的快感,甚至还能一定程度地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
七小妹的肛欲期表现还挺明显的:
反复憋大小便,一坨大便憋个两三天憋便时出现面红、大汗、全身紧张、双手握拳、四肢关节屈曲的样子不愿意使用坐便器,非要把大便拉在纸尿裤上便后不愿意擦屁股,清理便便时挣扎大哭
看,第1、2点确实像极了便秘的样子,所以老人家心疼孩子拉不出便便太“辛苦”,误把此当作便秘,想要“快速解决问题”,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肛欲期却是无法快速解决问题的,它会持续一段时间,而在此期间,任何对宝宝排泄所进行的强行干涉,实际上都是对肛欲期发展进程的破坏。
肛欲期是婴儿向幼儿过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之前,婴儿以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的,到了这个时期才开始逐步分清自我和他人的概念。
“控制”,是孩子在这个时期的人生主题。平平无奇甚至还挺遭人嫌的大小便,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这是孩子人生里第一次发现自己能够创造和控制一样东西,他们因此而感到快乐。
他们需要独自去认真地体验这种控制感,但是父母却希望去干涉他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什么姿势去排便。因此,贯穿着控制与反控制的这个阶段,也便成了孩子与父母的第一次权利之争。
不是所有孩子都会明显地表现出肛欲期,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肛欲期一般要经历2个月左右,继而再迈向下一个阶段。如果大人处理不当,那么,就会造成孩子肛欲期没完没了的拖延和固结,日后修复的过程将会无比艰辛而漫长。
肛欲期进程遭到破坏,有什么后果?
长时间的尿裤子、尿床,行为倒退失去对排便的掌控力,对排便感到恐惧和痛苦,导致真正的便秘感到无法满足大人的期望,自尊心受损,产生自卑和羞愧的心理成年后出现“肛门性格”:洁癖、吝啬、顽固、强迫症等,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强烈的控制欲,难以接受失控的感觉
宝宝肛欲期,我们该怎么做?
核心要领:顺其自然,顺势而行
宝宝在经历肛欲期时的小心思,作为大人可能很难理解。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肛欲期的小秘密了,所以,请给孩子多一些的尊重和耐心。
本来体验快感这回事,就是私密的,宝宝只不过是年幼需要大人照顾,才会不得不把自己的私隐让渡出来,暴露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所以我们作为大人,就应该要有大人的自觉,当宝宝在进行大小便时,我们还是应该把它视为一件私密的行为,不要去打断和干扰它。
1、
当宝宝在练习控制肛门的时候,无论他们是憋大小便憋得满脸通红,还是把大小便拉到了裤子、床上,我们都不要去嘲笑、惩罚、威胁、羞辱他们。以下这些说法都是对孩子的心理具有伤害性的:
●“这么大的孩子还尿裤子!羞不羞啊!”
●“再拉在裤子上,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脱了裤子给我罚站!”
●“你就是个不爱干净的坏孩子!”
2、
我们作为大人也可以适当向孩子让渡一部分我们自己的私隐,借助这个特殊时期,让宝宝学习和模仿大人是如何拉大小便的,顺势进行如厕训练。
不要把屎把尿,不要把屎把尿,不要把屎把尿!
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排便。不要吝啬纸尿裤,不要让孩子因为把便便拉到裤子上而感到心理压力。
不需要急着把孩子抱到洗手间里,现在还不是时候。孩子并不是不懂得上洗手间,只是在现阶段,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练习控制自己,当他们练习好了,自然就能进行下一步,练习移动到指定地方排便。
3.
千万不要轻易把肛欲期当成便秘来治疗,给孩子喂食大量蔬果,甚至吃药,使用开塞露、肥皂条等刺激肛门,强行用外力促使孩子排便。这样会使孩子感觉自己是不健康的,并且把痛苦的感觉和排便联系起来,由此孩子更会抑制自己排便,从而人为地导致了真正的便秘。
4.
有些孩子还会喜欢“欣赏”自己拉出来的便便,我们也不要去打扰他们,只需要平和地引导他们眼看手勿动,不要用手去玩弄排泄物,要注意及时地清洗双手就好了。
市面上有很多有趣的“屎尿屁”主题绘本,都是很懂孩子的绘本作家们特意为了这个阶段的孩子而创作的,这些绘本能让孩子们会心大笑,疏解肛欲期的情绪压力,非常建议父母陪伴阅读。
总之,肛欲期,是生命当中的自然进程,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的尊重和接纳。有了大人耐心平和的陪伴和引导,这个阶段将顺其自然地平安度过。若操之过急地施加干预,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挫折,这当中隐藏的心理伤害,也许需要花漫长的一辈子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