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
叶壮老师做客育学园讲座
课后整理
讲师介绍:
叶壮
叶壮老师毕业于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对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职业心理健康有深入研究,著有《心理学·必须的》、《企业安全管理学》等著作,并于《南方人物周刊》、《北京科技报》、《凤凰周刊》等多家媒体刊载心理学类文章。讲课风格诙谐生动,富于感染力,注重实际和善于互动,其积极认真的态度,引起了参与者的广泛好评。顺带一提,叶壮老师可是知乎达人哦,你们在知乎上也可以找到他!
主持人(PP):
亲爱的各位家长,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大家!我是本次讲座的主持人PP,来自育学园运营团队。本次我们育学园课堂的主题是:“隔代养育”。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协调孩子与老人,自己与孩子,自己与老人之间的多边关系,本次课堂,我们与瀚思心理学院合作,特地邀请了心理学培训讲师叶壮老师,学习如何在隔代养育的环境中,让家庭步调一致,协调与长辈的关系,为孩子创造更加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会在讲座最后预留一点时间,由叶老师选取之前用户提的部分问题进行统一解答!接下来,讲座马上开始,现在主持人就把时间交给叶老师,欢迎叶壮老师入场~~~(掌声放在心里哦~~)
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叶壮,来自于中国心理学会,同时也是瀚思心理的特约讲师,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在育学园的平台上,分享隔代养育的种种问题。
最近几年来,我主要的工作重心集中在家庭微观环境相关的科研工作以及14岁以下罕见心理疾病儿童的救助工作上面。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做了几个项目,主要以北京市的东四和亚运村为主,均与隔代养育相关。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发现隔代养育已经成为了中国养育孩子过程中一个愈演愈烈的问题。随着85后、90后的家长们逐渐开始涌现,隔代养育的问题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突出。所以隔代养育现在已经作为一个专项的科研来进行探讨。而我今天主要与各位分享的是我科研上的成果与研究结果。
可能有的家长会觉得心理学研究是社会科学,其实它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间的一种交叉学科。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借用了很多理学方面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我今天讲的内容主要是来自于实验、研究、调查等等,并不像心理咨询,或者电视上的心理学工作者讲具体问题、探讨情感,而是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研究干货。
有很多人一直认为,隔代养育是富于中国特色的,但隔代养育并不是中国特色独有的产物。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欧美各大国家隔代养育的状况风起云涌。当时他们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可回溯以前的研究资料发现,他们的问题似乎没有我国当下的情况这么严重。
现在在学界对中国隔代养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
一个是倾向于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动辄外出打工数年。像今年春晚的时候,有民工说:“我都两年没见孩子了。”这是典型的隔代养育的家庭。
另外一种隔代养育模式,可能跟在这儿听课的各位更接近一点。即在北上广深,或是在其他各级城市存在的隔代养育家庭。
从对于孩子成长,也就是发展心理学角度界定来讲,隔代养育更大的是一个环境变量对于孩子发展和心理成长的影响因素。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之前,有一些基因决定论者,在这方面秉持着孩子的成长是由基因决定的观念。例如当时生物学中孟得尔显隐性基因理论(豌豆基因配种)后,这种生物学观点很强的理论也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所以很长时间内。人们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基于基因决定论的角度。
在今天这种观念仍然存在,像我们常常听到的,“谁家孩子,天生聪明、运动能力强、口才好。”,这种观点接近于基因决定论。然而,在最近二三十年内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基因决定论已经站不住脚了。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流行一个心理学概念叫做智商,即IQ。当时研究IQ的人叫比奈西蒙,比奈西蒙做出来IQ测量之后提出,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很大程度被它的基因决定了。
随着IQ概念被人熟知,开始有人做跟踪研究,其中有一个社会学家叫弗林,弗林发现,从IQ概念提出后,人们的IQ指数在不断的提高,基本上,每十年就会提高一个层级,这就狠狠的打了基因决定论一个嘴巴。如果是基因决定,人的智力水平为什么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呢?所以基因决定论决定在很多心理指标上是站不住脚的。人们把每隔十年人类智商水平上一层楼的效应叫做弗林效应。这恰说明,心理指标不仅仅受基因影响,更受环境影响。
如果各位都秉持基因决定论的观点,可能就不会有隔代养育的困惑,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