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抱怨着带孩子的辛苦,一边又乐此不疲地包揽着孩子的所有事务,这样矛盾的状况,通常都会在新妈妈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多了一个小孩子,就真的增添了做不完的事情吗?是不是只有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才能茁壮成长?罩在美丽的玻璃罩下的幼苗是最健康的吗?
王丽今年四十岁,与丈夫结婚将近十年了。王丽婚后一直渴望能够尽快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可惜上天似乎总是喜欢捉弄她,有过三次怀孕经历的她,都遗憾地没能保住得来不易的宝宝,在孕早期就毫无征兆地流产了。尽管她做了详尽的检查,但依旧原因不明。悲观失望的王丽就这样打消了做母亲的念头。意外的是,去年三月她惊喜地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兴奋掺杂着些许的忧虑,王丽每天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一直到度过整个孕期。为了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地诞生,王丽一检查出自己怀孕,就辞职在家保胎。各种难以下咽的保胎中药,都被她当作琼浆玉液,一顿也不敢落下。每次孕检都丝毫不敢怠慢,直至确认胎儿依然健康才敢稍医院。
更加神经质的是,孕期的各种细微变化她都会放大N倍来看待,胎动频繁担心胎儿缺氧,胎动减少还是担心胎儿缺氧;自己的运动量不够担心不能顺利生产,运动量过大又担心早产……全家人也都被王丽折磨得快要崩溃了。好在在王丽的万般小心下,她终于与健康的孩子见面了。如她所愿,孩子健康漂亮,她悬了九个月的心终于落地了。殊不知,更多的麻烦还在后面等着她呢。
得知自己荣升为奶奶的王丽的婆婆,第一个自告奋勇来帮忙带孙子,还特意在山西老家,一连几天赶制出了几套婴儿被褥。带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和亲手制作的婴儿衣物,婆婆一天也没多耽搁地飞到了北京。可是令老太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终于与孙子见面的她,头三天愣是没机会抱一抱孩子,这可令婆婆十分不悦,随即就把状告到了王丽的老公那里。
原来这三天是这样的:婆婆第一天是下午到达王丽家的,王丽是个略有洁癖的人,婆婆刚到家还没来得及歇一会儿,就被儿媳妇劝着去清洗了,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部清洁干净,耗去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好不容易沐浴更衣结束,小孙子已酣然睡去,无奈只得等了。三个小时过去了,婴儿房内传来小家伙的叫喊声,欣喜的婆婆刚从沙发上起身,王丽便一个箭步飞奔到婴儿房内安抚睡醒的孩子。临近晚饭时间了,王丽逗孩子玩了会儿,就央求着婆婆去做饭,为了自己儿子回来能吃口热饭,婆婆只得遵从吩咐了。晚饭后,又是给孩子洗澡,又是哄孩子睡觉,忙碌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婆婆眼巴巴地瞅着孙子,可就是没机会抱。第二天第三天也基本如此,王丽总是有各种理由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冷了热了、渴了饿了、翻了困了,妈妈总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就算是孩子高兴地自己玩手指头的时候,王丽也会把孩子抱在怀里。用王丽的话说就是:“这样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婆婆在这里待了一个月,终于忍无可忍地提出回家的要求。已经习惯被人照顾的王丽,只得又把自己的妈妈请了过来。虽说王丽不像冷落婆婆一样忽视自己亲妈,但在照顾宝宝上面基本上都是亲力亲为,无论是妈妈还是婆婆,都有被当作保姆一样使唤的感觉,这让全心全意来帮忙的老人们很是不舒服。在王丽家经常能够看见的一道景观就是,孩子像个小树袋熊一样,挂在妈妈的身上,无论妈妈做什么事,甚至是吃饭,都会用婴儿背袋把宝宝“挂”在身上。日子长了,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喜欢被抱着的“坏毛病”,看不见妈妈,就焦躁苦恼,见到妈妈,就抓着衣服使劲往妈妈身上爬。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体重自然是与日俱增,再也抱不动孩子的王丽,开始抱怨起做妈妈的辛苦,有时甚至会对儿子的“黏腻”感到厌烦,但这样的结果,是谁一手种出来的呢?孩子不离身,是你需要还是孩子需要?
很多新妈妈的脑中都有一个常规的错误认知,那就是孩子的世界中只有我。其实这只是妈妈的一种投射性思维。初为人母的女人,是母爱泛滥的高潮期,母亲的眼中和心中尽是孩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很多母亲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地生活着,甚至整个世界中只有孩子一个人的身影,无论孩子是否有需求,母亲都时时刻刻守候在孩子的身边,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尽到了母亲的责任,才能让自己安心。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法,很多好动的宝贝失去了自己活动的小天地。
孩子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块不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更多的是发展自我认知能力、了解周边世界的机会。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是发展某种认知的最佳机会,错过了,就不可能重新来过。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事物,对孩子的认知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给孩子一片相对自由的天地,妈妈可以在旁边看护,鼓励孩子去触碰他所好奇的新鲜事物,鼓励孩子与妈妈以外的人接触,大些的孩子可以多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以上所有情况,都比妈妈时刻把孩子揽在自己臂弯下的成长空间要大很多。有些妈妈可能会有顾虑,孩子那么小,他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吗?请妈妈们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只要大人在一旁做好看护工作,紧急情况下给予及时保护,其他状况还是让孩子自己跌跌撞撞地完成吧。
有跌倒才会有爬起,有失误才会有成长,很多父母都义无反顾地替孩子承担起了成长的责任,留给孩子的只有遵从和跟随,这样活出来的人生到底还是不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呢?
即便孩子再小,自他从母体分娩出的那一刻,就不再与母亲同体了,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活动方式,跟母亲再亲密,也是两个人。
实际上,很小的孩子就有“独处”的需要与能力了,有研究发现,一岁内的婴儿就会自己玩,而且能听着音乐很愉快地独处。但因为婴儿活动能力有限,所以“独处”表现并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可以主动选择“离开人群,一个人待着”的时候,“独处”才被大人们特别地留意到了。
所以,“独处”并不是孩子们不正常,而是大人们不习惯而已。而且越是一心放在孩子身上的大人,越是不习惯孩子的“独处”,越是想让孩子百分之百向自己敞开心扉,越是想去占用孩子独处的时间。因此,在这里,不仅要建议父母珍惜孩子的“孤独”,也要建议父母定期体验一下“独处”的快乐,让自己与孩子保持适度距离,给自己一个思考和历练的空间。
选自心理专家柏燕谊著书《心理专家写给新妈妈的私信》,点击右上角,即可转发朋友圈哦!
↓↓购书点击阅读原文
最受欢迎的心理公号咨询预约
0
心理专家柏燕谊重磅加盟重庆卫视生活帮扶类节目《这一刻对你说》,该节目将现实观众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矛盾搬上舞台,现场邀请资深情感导师用专业知识给到场的每位当事人提供客观理性的分析及最大程度的帮扶,根据每位当事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人生指导和生活忠告。感兴趣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