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越是深入到自我意识探索的过程之中,越是感受到“知行合一”的重要与可贵。
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知“是头脑层面上的理解,我们往往误以为自己头脑理解了就是代表了“我懂了”,事实上只是你的ego自以为是的自欺欺人;而“行”意思是践行,通过踏踏实实地做入世的事情来印证那些道理,从而通过身体力行来领悟细微处的智慧。
于是王阳明有个“事上练“的概念,在具体做事的过程中去练你的心性,带着觉知去观察自我在浸染其中的转变,这其实是一种入世中的实修。将泛泛而论的理论转化为非常落地而具体的行动,不然都只是纸上谈兵,精神上的自慰罢了。
在信息时代,其实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公式”--无数先贤大哲明明白白地把真理写在那里了,其实我们缺乏的只是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将这些公式套用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题”里去解题。
常常听到最典型的感叹是“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学习道理是为了去应用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背了一堆公式向人炫耀自己的博学。大部分情况下,你只有去解题了,才会知道“道理”究竟说的是什么。生活里处处是坑是烦恼,也处处是菩提是线索。
我所见过真正的修行者,并不是那些满口“佛言佛语”不说人话的各式各样的“灵修”界人士,以及对世俗抗拒多少有些反社会人格的“嬉皮”们;而是真正立足于“行动”本身的--相反,他们都是非常入世从而“大隐于市”的人,有些人身居庙堂之上,有些人深耕于自己的行业,他们从不标榜灵性的优越感,只是默默地Bethechangethatyouwanttosee,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的好朋友张娜说,会说话、把话说的很好听的人多了去了,有本事就做出来看看呀。
大家请自行想象她说这句话的样子
人们通常容易误解,其实“觉醒”并不是一个灵性上的概念,而是一个理性上的概念。所谓“醒”就是要活得明白清醒,而不是浑浑噩噩地成为行尸走肉,经受得起考验不与世俗的利欲熏心同流合污。
中国古代有一种特别令人动容的“士大夫精神”,它的核心就是区别人性与兽性的“理性精神”。士是那些通过读书明理从而能够开启并进入精神世界的人,而“士大夫“指的是春秋之后本来服务于贵族阶层(大夫)的读书人成为了主导社会中坚力量--带领整个社会从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进入更高的文明维度。
他们的理想主义情怀是一种从隐士的“独乐乐”不如与众生分享的“众乐乐”,然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结束世间的workingvisa之后,回归田园的耕读生活才是他们的最终梦想。
这种“士大夫精神”其实有点类似于大乘佛法的菩萨道。他们本身都是觉者,是因为这份社会责任感的慈悲心,让他们带着一颗出世的心回来做入世的事情,并且通过这些事作为能量的载具,身体力行地让人们看到光。
是的,你无法唤醒任何人,你只能做的,只是让他们看见光。
我身边有一些令人非常钦佩的入世实修者,他们没有那些上师、Guru或者各种灵性Tittle的加持,相反他们的世俗身份有些还挺令人意想不到的--这就是我称之为“大隐于市“的部分。
其实我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念头来写写他们的故事,有的时候纯粹地讲道理会显得单薄,不如一个个身边鲜活的“知行合一”的例子更有说服力。这就仿佛是,用逻辑阐述是讲解“公式”,然后通过casestudy举例的过程来生动直观地感受。
张娜是我身边最亲近的闺蜜之一,外面看去,似乎“艺术”和“时尚”是一种常规的交集;然而我们之间的连结却是跨越着几重的错落维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共修小伙伴“的道友关系。尽管在生活上我也挺依赖她的--一个城市里你总觉得有那么几个特殊的人在就觉得踏实和安心。
其实我也不知道她在魔都时尚圈这个修罗场里是怎么做到“降伏其心”的--她的世俗身份真的就还挺眼花缭乱的--亚洲版《福布斯》杂志评选她是“中国设计师对世界最具影响力Top30"之一;CNN也在年在关于可持续时尚的专题报道里,把她和StellaMcCartney、VivienneWestwood这些大设计师并列作为“环保先锋”,称之为“中国可持续性时尚第一人”;其他还有一堆诸如《城市画报》评选的“中国十大新锐设计师“,《青年周刊》评选的”中国十大青年领袖“,《外滩画报》评选的“中国生态英雄”...我还帮她拍过一组肖像,然后她告诉我是联合国妇女儿童发展署要用,作为中国女性力量杰出人物的一个全球性别平等徽章项目。
我拍摄的张娜x联合国全球性别平等徽章项目
她的简历在网络上一搜就能搜到各种,“一条”就拍了她三次,妥妥被世俗社会盖章的精英。可是她很谦卑地认为自己的角色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的推广者与实践者。
各路媒体上有很多张娜作为成功设计师的人物报道,而我想以一个好朋友的视角,来写一写在socialidentity背后那个本质上是一个“入世修行者”的她。
意识转化的设计炼金术
她有时候翻出来她以前的照片给我看,核心思想大概就是--如果那时候我们遇见,大概率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肯定做不成朋友。我看着她从前那些满身名牌标准名利场的骄傲表情,深以为然。可是我认识的张娜,已经是涅槃重生之后找到自己的另外一个人了。
我们每个人的星盘上从南交走到北交是一趟个人的英雄之旅,她说她北交处女第四宫,今生的使命就是来当个来为大众做服务者的。
记得有一次她卧病在床,我去看望她,她见我还没吃饭,从床上硬是爬起来给我做了一碗面--她真的在无意识中都活在“服务者”身份里。
她说,万物的本质里,遍布着属灵的恩典…就是这碗张氏沙茶面
我觉得“服务者”的视角,除了把自己的ego放到很低之外,更是一种行动本身的力量。在疫情期间,她一直冲在前线做义工,我看见她各种张罗为武汉集资募捐,购买物资,联系运输送进去。这其实是她的常态,她每个月都有一笔不小的预算去四处“多管闲事”。我记得她很认真地跟我解释“闻声救苦“这四个字,眼睛里闪着光,照得我挺惭愧的。
有些事情和我们没有关系,可是既然听到了,别管大事小事,有能力就去帮一帮。
我拍摄她照片里我最喜欢的一张
因为张娜,让我对“努力赚钱”这四个字有了不一样的理解--钱是一个有用的好东西,努力赚钱换一个视角就是拥有了实际地帮助更多人的能力。她对我说,钱分为德财,福财和法财,让金钱能量流通起来,也是让爱流通传递的一种方式。
最开始让她以设计师成名于时尚圈的是她过去的牌子“FAKENATOO“,疫情的契机,让她痛下决心关掉了,生命苦短人生无常,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不给自己留后路了--“反正有才华的时装设计师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她一直在思考自己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走各种时装周的秀,成功的设计师品牌,然后呢?
FAKENATOO时代的作品
其实我也会问自己类似的问题,凭着年少心气所追逐的一些东西,回头看看原始动力都是一种向世界去“证明自己”,去寻找靠自身站起来的立足之处,会不自卷挤在一个狭窄的道路上卷入江湖争霸的游戏。然而随着你自己内在越来越强大,不需要向外去索取别人的认同感了,就会开始从一个索取的视角转化成为服务者视角--我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带来什么价值?
似乎一个人做的事情,是“ego驱动“的自我表达模式以及”self驱动“的服务者模式是可以感受得出来的。前者会有一种很尖锐的锋芒,有很强烈的“我”的存在感;而后者它虽然保留着个人讲述语法的风格印记,而更多的是试图引导人们通过它去连结的那个精神空间。前者在说“我,就是景点“,而后者说”我是你的导游“。
就像张娜说的,当你穿着一件衣服,别人夸“这件衣服真好看“和“穿上这件衣服,你真好看“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好的设计师是以一种“无我”的状态参与其中的。
于是张娜专心投入她的“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Bank)“,这是一个以可持续性时尚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设计品牌。她在这里,从时装设计师的定义里跳脱出去,走向了更广阔的宇宙,用设计的力量去探索衣食住行那些渗透到生活烟火之中的东西。
这种偏向落地的选择一早就有线索可循:她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可是在当年报考西安美院的时候,她选择了设计而不是纯艺。因为艺术家更多的是去表达,而设计师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设计是一种炼金术,我们可以把“炼金术士“这种传奇行业其实是一种职业原型(archetype),而它的核心是“艺术+科技+疗愈”。我可以很骄傲地说,我的好朋友张娜,是我见过将三者运用得最成功的现代炼金术士之一,而“再造衣银行“其实是她的”魔法“实验室。
当我们和现实失去链接去空谈一些华丽的词汇的时候,往往听起来像是玄学;而当我们从落地的视角去一探究竟,才发现那其实是非常质朴而精准的形容。
听起来很神秘的炼金术,它真正的精髓其实是两个字:转化(Transformation)。在物质维度上的转化是变废为宝;在精神维度上转化的是我们的情感与记忆;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通向最高境界的--我们意识的转化。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里说世界上有三类炼金术士:第一类说话空洞,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所说的事情(或者误以为自己了解自己所说的事情);第二类他们了解自己所说的事情,而且还知道炼金术的语言针对心灵,而不是针对理智;第三类他们从未听说过炼金术,但却在生活中发现了‘点金石’。
张娜是第三类。
她说,这是一个修己渡人的过程。
用艺术疗愈情感与记忆
在张娜还在做“FAKENATOO"的时候,“再造衣银行”最先是她的一个个人艺术项目。她经常说“深山有宝,无心宝者得“,很多人觉得她很早就触碰到“可持续环保”这个主题是一种占了先机商业敏锐度,而事实上她根本没有挖宝的心,只是在探索心灵的途中一路跟随flow走到了这里。
当我们跟随着自己的心顺势而为,那么必然会与“大趋”彼此唱和呼应。就像爱因斯坦说,巧合和偶然不过是上帝保持匿名的方式罢了。
“最开始我哪里会去想到环保那么大的主题,那都是后来逐渐拓宽了自我认知维度之后不断迭代之后开启的视角“,张娜告诉我,“其实‘再造衣银行’最早是一个艺术疗愈项目“。
衣服作为生活中和我们最亲近的日常之物,其实也是一种记忆和能量的载体。东方的美学里有“包浆”的概念,就是去欣赏事物被时间打磨之后所承载着的精神能量属性。而衣服跟随我们久了,就会产生一种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仿佛一个storyteller那样讲述着我们经过的一段生活。我们可以做到去“断舍离”物理层面上不再适合我们生活的事物,然而那些情感的羁绊和能量的纠缠是否就变得无处安放了呢?
我想起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那本《纯真博物馆》,被他称之为“向众生显示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那一部作品。事实上,博物馆里展示的并不是“我”所收集的一个名叫芙颂的女子有关的点滴--物品有时候就像一个未被定义的记忆神经源细胞,一旦被投射了情感和记忆,它就变成了我们过去一部分的灵*碎片。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能量被卡住,是因为我们面对这些碎片的时候举手无措,就像是一个个生命里无法触碰又无从下手去愈合的伤口,暗藏在时间的蜿蜒里隐隐作痛。
“能量是可以被转化的,设计可以让旧的衣服重生,获得新的生命“。张娜尝试用这样一个改造旧衣的计划,用设计去疗愈人们记忆的创伤。这一开始之所以是张娜的个人的艺术项目,是因为每一件都是张娜亲手缝制的,就像一个心理治疗师做个案那样,为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记忆所量身定制的。这个过程她会像传统疗愈师那样去“望闻问切”--有时候她会使劲在旧衣服上闻,靠嗅觉去捕获气味信息,调动所有感官去寻找故事的线索,收集情绪能量的蛛丝马迹。
设计在这里作为一种炼金术,用美学去呈现感官表达,用技术去解决问题,最后落地在疗愈上帮助人们与自己和解。
人们提供给她自己生命不同阶段拥有特殊意义的旧衣服,她在这些记忆里做归纳、梳理、解构与提纯,回溯到人们的过去,解救他们被围困在时间之中的情感能量。
最后她驯服了过去,把所有的能量整合到一起,提炼成为一件与其在“当下”时间节点的气质所呼应的新衣服,就像是一座个体专属“记忆博物馆”。
这是我拍摄的穿着张娜作品的摇滚女王罗琦
张娜的角色,其实有点像这座“博物馆”的策展人,而策展(curator)其实来自拉丁词根Cure,意思是“照料人们灵*的人”。
她给我讲过很多其中的故事,印象特别深刻是有一对自校园开始相伴的爱侣的故事。即将走向婚姻的时候,男孩为了帮助一个小孩捡球,被倒下来的水池喷泉砸中当场过世了。那个女孩从此再也无法从这段创伤记忆中走出来继续自己的人生,她对张娜说“那些年,我都不敢快乐,即使笑也都带着负罪感“。
后来她来找张娜,张娜用男孩生前留下的衣服为她做了一件衣服。拿到再造的新衣的那一刻,被卡住的过去似乎在某个时空中被释放了。就像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说:人生就是不断放下,但最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
也许我们很多时候需要的,就是一场对过去郑重其事具有仪式感的告别吧。
改造前,男孩生前的衣服
改造中,张娜和一个设计助理,一个版师,一个样衣师,四个人耗时80个小时制作
改造后,张娜为那个女孩和男孩的母亲再造了一件风衣,两个宝,一条围巾,一些杯垫,最后装在一个大包里。
张娜的创作就像一个萨满那样的能量工作者,为人们举行一场对过去记忆的超度仪式,针线就是她炼“金”的“贤者之石”,赋予了旧衣以新的灵*,把曾经的创伤转化为新生的力量,帮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再造衣“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用设计的力量去连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她为人们缝制了一件“战袍”,用过往生命淬炼出来的力量为他们加持,获得涅槃之后的重生。
我在走圣地亚哥之路的时候,我一路带着张娜交给我的这只代表某段过去的木鸟,最后我把它放在了一座名叫“Forfiveness(宽恕)"的山上,也像一场超度记忆的仪式。
我记得她有次在佛罗伦萨旅行的时候给我发了一张走在路上看到的艺术家AlbertoGarutti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
"TuttiIpassichehofattonellamiavitamihannoportatoqui,ora"
EverystepIhavetakeninmylife,hasledmehere,now
我生命中走过的每一步带领我来到了这里,现在。
每一个人走过的路里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它们让我们成为此时此刻的自己,也不动声色地埋藏着指引我们的未来方向的线索。张娜希望通过这样旧衣再造的过程本身去帮助人们深入挖掘这座“过去”的宝藏,将血肉模糊的伤口转化为闪闪发光的*金,从创痛之中汲取到生命的力量,提炼为深刻的生命洞见与智慧。她希望启发和提供给人们对待过去和记忆的另一种选择和态度。
她说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意识也是和过去切断记忆的,有很多父辈们伤痛是时代造成的,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在人们的集体沉默中也无法去讲述和触碰,于是伤口也会淤血凝滞,隐痛埋伏在那里,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沉重。
然而,我们可以选择用另一种对待过去的态度,用艺术的语言去释放伤痛,去解开心结--就像中医说的那样,痛则不痛,不痛则通。发生的具体故事在时间轮回之中已经不再重要,我们的目的是让生命能量再次生生不息地流通起来。
表面上这是一个旧衣再造的物质维度的转化,而事实上这是一个人们内在的转化过程。张娜真正运用的创作能力是她共情的艺术--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些沉淀下来交织的情感,这其实是一个我们在自我成长中如何去真正理解“爱”的议题。
万物皆可转化
我和张娜认识的时候也是我开始投入研究“艺术疗愈”的时候,仿佛是一种共振的量子效应。两个灵*因为同频而相遇,而且都是对“德行是否中正”有着近似于偏执的精神洁癖的人,于是确认过眼神知道是自己人,一起互相扶持走在“问道”的漫漫旅途中。
某种意义上,她是我在“女性的个人英雄之旅”上的给我提着那盏灯的人。那时候我比现在锋利得多,她用一种“母性”的能量去帮助我去校准和平衡自己。我们在一起的大多数时候就像僧团里“辩经“状态,尽管常常会因为观点不同争执起来,却能在爱的包容里找到一种“君子和而不同”的默契,因此也显得特别珍贵。
我拍摄的在家与在工作不同状态下的张娜
后来我恍然大悟,我们的分歧与和谐来自于一种殊途同归,佛法修“慈悲”与“智慧”,我更强调智性的逻辑去梳理意识的光谱,那么张娜则以女性的情感逻辑去修行“慈悲心”,以落地的方式表达出她对这个世界的热忱,去做利益众生的事情。
因此我能够用这篇文章帮助她“翻译”出来她隐藏在作品背后真正想讲述的、却无法在大众媒体里去明说的话;而她只是用感官语言的作品去践行--“有本事就做出来看看”。
这是我和张娜在电子音乐节,通宵没睡在跳舞,清晨躺在水上的漂浮板上感受“Gowiththeflow"
从一个疗愈个体的项目开始,张娜获得了启发,逐渐尝试将这个“再造衣”的概念扩大到工业生产的品牌可能性,从群体的维度去探讨旧物的recycle的模式,提出一种““拒绝浪费(Refuse),循环使用(Recycle),时尚重生(Rebirth)“的价值观。
我们身处于一个物质过剩的年代,资本和消费主义进入了一个疯狂制造以及诱导快销的模式。尤其是时尚产业,它有一个时效性的前提,用“过时”的理由宣判了不符合当下潮流的衣服以社会性死亡,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她在思考那些人们不穿闲置以及被遗弃的衣服的命运,以及通过“再设计”去回收利用减少浪费,如何赋予旧的物料以新的生命,创造出适合当下的全新作品。
其实一件衣服的生命没有终点,只是在它不同阶段以不同面貌一种呈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承载的那些故事与情绪,丰富了它作为织物之外真实的质感,一种,灵*的温度。
她在品牌的名字上加了上“银行”两个字,一种意象化的形容,比喻受理废弃物的存储、流通、汇兑的模式--一个“变废为宝”的炼金术实验室。
再造衣银行工作室一角
第一步,“再造衣银行”的系列依然从“旧衣改造”出发:大规模回收废弃旧衣,消*清洁,然后针对不同材质面料进行处理,再次剪裁拼贴重组。进一步张娜与这些“食材”对话沟通,呼唤出它们的生命轨迹,运用一个服装设计师的天赋将它们小火慢炖成一道道精致大菜。有如前世今生的轮回一般,这个过程就像对“无用之用”的点石成金--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废弃物,它们都可以用美的视角被发现被改造,重新迸发出时尚的生命力。
对旧衣重构的过程也张娜深入去探索什么是“无我”的设计。事实上所有的创作者都知道,在一张白纸上天马行空的创作要比去改造容易得多;因为你需要遵循已经存在的逻辑去做到因地制宜,需要把创作者的主观意愿置之其后去顺势而为,牵引着那个呼之欲出的生命自己讲故事。旧衣服上附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而设计师的工作是用美学的语言去重组序列,探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上面几张是回收旧衣的照片,然后“无图无真相”,让我们来看看经过张娜变废为宝点石成金之后的作品吧:
“别在我们的星球留下伤疤“
用废弃的警服制作的衣服
如果说这些系列是炼金术里“艺术“的部分,接下来张娜开始从“科技”的部分突围。如果把“再造衣“是一个炼金术公式,之前的input和output都是衣服,从时装设计出发,这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张娜在“变废为宝”的逻辑上渐入佳境,她的目光没有仅仅停留在旧衣上,而是看到了整个环境生态的巨大资源浪费和污染问题。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她开始思考能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些什么,能用“时尚”这个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舞台去输出怎样的积极的价值观和影响力。
这一组由欢岛JoyIsland拍摄,模特是我超喜欢的田原
第二步的"output"依然是衣服,可是“input”却脑洞大开地将触角伸向了各种“奇妙”的事物。有了科技加持,万物皆可转化,皆可变成她创作的材料。
比如说,她很多设计的衣服的原材料匪夷所思地来自于--废弃的塑料瓶。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让一次性的塑料制品成为地球环境巨大的污染源和负担,这几年我们看到各种报道触目心惊图文并茂地讲述这个话题,尤其是环保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难以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开的死结。
在张娜这里,她并没有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去解题。"再造衣银行“提出的脑洞是:如何将塑料瓶穿在身上。“再造衣银行”回收中国在地的塑料瓶和近海幽灵渔网,做成再生面料、再生尼龙。
她与Recyctex科技纺织共同建立了独家环保面料实验室"Re-FabricLab",建立了一条完整生产链系统,真正将塑料瓶转化成为可以工业化生产的可再生面料,并且通过了众多国际标准认证,包括GRS全球回收标准,OEKOTEX。
(她说设计是有逻辑的,不能只是感受力的部分,还有很多硬的参数,所以要写你就得写的严谨一点。)
从塑料瓶到柔软的RPET面料,需要经过塑料瓶回收,清洗,品检分离,切片,抽丝,冷却集丝,制成RPET纱线和最后纺纱织布的过程。这种面料不仅减少了对原油的消耗和垃圾填埋处理量,还大大降低了生产耗能、水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
这都是用塑料瓶回收的面料做成的衣服
用数据说话,“再造衣“的每一件成衣上都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