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与恶祸与福老子他说读书心得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pf/a_6171969.html

自然的墨舞

《老子》可以说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部经典。可能是因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每篇的篇幅不长,文辞也很优美。

记得儿时,每到饭前,母亲就让我先读一遍《老子》,才吃饭。日积月累下来,每章都能熟练的背诵,但是对于意思,却一直没有系统的解读过。

这次开始研读《老子他说》,在书中南师通过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来阐释道的妙用,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与触动。

《老子》全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每一句话展开都大有文章可做,可以发散出许多道理与哲思来。因此这一次,我想聚焦一点,来分享《老子·第二章》的研读心得。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冬日的芦苇

“混沌初开,乾坤始奠”,从最开始的混沌状态,有了一念,之后开始分别,才有了阴阳,成为了对立的关系。

因为有了美的概念,就不是第一义,相对而来,就有了丑的概念;因为有了善,相对而来,就有了恶的概念。

南师在这里讲道:“如果从学术思想上的观点来讲,既然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形而下人为的相对假立,根本即无绝对标准,那么,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

并以“纣王为长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等例子来说明在上位者,尤其要警觉自己的偏好之心,“即使是偏重于仁义道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利用而假冒为善,变为造孽作恶的借口了。”

之后,还以“倪瓒爱美成癖”的故事进行了生动的讲述。

▲清徐璋绘《倪瓒像》

倪瓒,号云林,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他非常爱美、还有洁癖,他的笔墨纸砚,每天都要有两位专人来看管,随时负责擦洗干净。自己养的梧桐树,也要让仆人每天挑水擦干净。因此,硬是把梧桐树给净死了。有一次他的朋友住在他家,晚上咳嗽了几声,他听到了就担心得不能成眠。等到天一亮,就立刻让佣人寻找这位朋友吐的痰在哪里,一定要清理干净。佣人们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只好去院子里拿了一片脏落叶,跟主人去交差,他看到那叶子,便立刻闭上眼睛,捂住鼻子,叫佣人把这片叶子拿到三里外去丢掉。“元末起义的张士诚的兄弟张士信,因为仰慕倪云林的画,特地派人送了绢和金币去,请他画一张画。谁知倪云林大发脾气说:‘倪瓒不能为王门画师。’并当场撕裂了送来的绢。士信闻之大怒,怀恨在心。有一天,张士信和一班文人到太湖上游乐。泛舟时,另外一只小船上传来了一股奇异的香味,士信说:‘这只船上,必有高人雅士’,立刻靠拢去看个清楚,不料正是倪云林。士信一看,气不打一处来,便叫随从抓他过来,要拔刀杀了他。经大家恳求,才大打一顿鞭子了事。倪云林被打得很痛,但却始终一声不吭。后来有人问他:‘打痛了,也应该叫一声。’倪云林便说:‘一出声,便太俗了。’”倪瓒《容膝斋图》看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倪瓒作为一名画家来看,他的作品是有水平、有风格的,可称为传世佳作,这点不可否认。但他过度爱美好洁和清高的性格,使自身不仅激怒了敌人,也丧失了朋友,最后也不得善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的行为还令我想起《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的阐述:“人知其所亲爱而辟焉”、“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当我们喜欢一个东西,过了度,它就成为了一种执念,甚至是偏执了。这个时候,就落入了一种病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

大地之气

关于倪瓒的死因,有多种版本,一说临终前患痢疾,“秽不可近”,又有一说是被朱元璋扔进粪坑淹死的。由此可见,他一生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到最后却成为害死他的“祸首”了。佛门中有句话说“佛观一滴水,八万四千虫”,以佛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出,一滴水中有无数的微生物了。如果在倪云林的时代就发明了显微镜,他估计水也不敢喝,什么东西都不能碰了吧!(一笑)稊稗知道所以庄子对东郭子说“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就是想告诉我们:道,是无处不在的。所谓的美丑、是非、善恶都是动态的关系,都是人为的分别和约定俗成来的。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过的那句话一样:“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如果以天道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运转以及人类的思考,我们执著的美丑、善恶,那些所谓的意义,是不是都可以付诸一笑?“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这里美和恶、善和不善的定义,是符合肯定即否定这一关系的。天下的人明白美的定义,实际上是对美设定了标准,但不论是何种渠道产生的美的标准,主观的还是被动的,在你设定美的同时,等于宣称不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不美,就是丑。”“更深层次的看待美善这类司空见惯的概念,人们总是单向度的赞美善,打击恶,却不知美背后隐藏了丑,善背后隐藏了恶。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四十九章》)而世人恰恰相反,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恶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不信之。”

“赞美善人,抛弃恶人。这是小善,不是大善。所以,老子赞美的是大善大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的美才是大美,不居功的玄德才是大善。老子告诉世人,世俗的美与善没有真正摆脱丑与恶。”(以上四段,引自百度百科)苍穹老子所阐述的这些道理,很深刻,他就像是站在天道的视角俯瞰人间百态,世间喧嚣。作为在上位者,能够得到的启发之一是:应当警觉自己的偏好,因为上行而下效,风吹则草偃,所以要注重自身的作风。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回归到自身,又能够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所谓“君子比德”,比万物之德,天地万物的种种特性都能给我们带来思考。“既然万事万物都是互为阴阳,相生相灭的。就像《周易》的卦、爻辞中,再三申述宇宙的一切法则,始终不离循环往复的因果定律。”所以遇事时,看问题不要看的太绝对,也不要过早下定论,要灵活。就像《论语》中讲的“多闻阙疑”。可以多听,多存疑。另外,既然万事万物都互为阴阳,互相生灭,那么“祸”与“福”的关系也是如此。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之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禅悦有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对此很好的注解。这个故事记录在《淮南子·人间训》中,大意是这样的: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胡人不还,大家都来慰问他。老人说:“为什么就知道这不是福运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来祝贺他。老人说:“为什么就知道这不是祸端呢?”自此,家里增加了许多骏马。他的儿子很喜欢马,有一次骑马时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来慰问他。老人说:“为什么就知道这不是福运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健壮的男子都得拿起弓箭参战,塞上参战的人,十个死了九个,不死的也都是重伤。唯独他的儿子因为先前大腿摔断了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相信,这一切都会是暂时的,否极而泰来、“骤雨不终朝”。带着这种信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渡过难关;而在我们遇到好处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过度沉醉。要知道世事本无常,再美好的事物,也有消散的一天。这样,就会尽可能的保持一颗平常心,让自己更加的平和、安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大地哺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以此自尊自大,成就大事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于功,所以也没有失去功绩,反而世间的物种有感于天地这种至善至德,会自发的敬畏它们,以天地为依靠。春芽向大自然学习这种功遂身退的品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为人处世,也会让自己活得更加豁达、洒脱。我现在不能够做到不居功,不自傲,但是自己慢慢能从觉知入手了。当我做了一件事情,生起骄傲之心的时候,可以觉察。觉察到了,这种情绪自然就会得到平复。当我们拥有了觉性,就可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修正自己。我想,这就是一种修行吧。庚子年腊月十八日引用文献:《老子他说》南怀瑾百度百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解读摄影

看月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