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神洁癖活在当下,随遇而安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第三部分:强迫症的身心灵疗愈

第十章

重新找回自己

3.活在当下,随遇而安

像强迫症这样单纯幼稚的人格,对于世界通常有一个完美的标准,永远活在自己理想中的状态,无法安心自在地活在当下,会觉得应付这个复杂的世界很累,年纪越大身处的世界就越复杂,因此会抗拒长大和负责,害怕自己应付不了且担心做不到。他们活在心目中的固执想法里,更胜于在当下找到快乐和喜悦,无法转变自己的心态,去学习接纳每个现实。这个世界并非完美,一旦学不会随遇而安、接受当下,最后会很辛苦,到处看不顺眼。

我常常让自己全力以赴地活在当下,随遇而安,如果每次出国旅游,都用曾住过的五星级饭店标准来衡量,一定会玩得不开心,记忆成了原罪;如果没有记忆,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然而,随遇而安容易吗?动物永远活在当下,且接受当下;而人永远在用过去跟当下比较,当你八十岁时永远记得自己十八岁的样子,当然会悲伤,记忆以及对于未来美好的想象,都会阻碍你接纳当下。所以问题来了,人有办法拿掉过去的记忆吗?假设拿掉对未来美好的期待,那活着要做什么?所以,?人有记忆还要有智慧,加上赛斯心法「当下就是威力之点」,如何平衡与接纳当下是最大的修行。

有位学员过去曾担任高阶主管,转职后大不如前,现在工作时常常会想到过去的辉煌与美好,感觉今非昔比。她问我:「如何能不想过去,活在当下?」我告诉她:「想象未来会更好,但要适应当下,当下更要过得快乐。」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永远用外界事物或外在环境来决定自我价值。

另一位个案则认为,对她来说工作的事情比较可以调适,但对孩子应该名列前茅的期待很难放下,孩子数学不错,但国文不佳,她就无法接受。过去她父亲也会这样要求她的功课,各科目应该要满分,还好她天资聪明,可以符合标准,如果功课不好,她会不知道自己该怎么活下去。她小时候曾希望世界上只剩自己一个人,觉得世界太复杂,面对这个社会好辛苦,即便已经很努力了,自己仍不够好,不断检讨过去,摆脱不掉这样的感觉。

我告诉她:「你认为孩子『应该』要考前三名,这种过分的期待,对孩子并不公平。」若我们把自我价值和意义建立在「应该」上面,从「应该」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就不是打从心底认可自己。难道我们得符合「应该」的标准,符合爸妈的期待,才能被看作是个人?还是说,我们本来就是爸妈的小孩,本来就值得被爱,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很明白地让她知道:「你小时候告诉自己『应该』还要考前三名,但如果达不到呢?焦虑了没有?你的强迫症就是这样来的。你没有处理好这个议题,从来没有自我接纳,永远用这个既定标准来看自己,所以也会如此要求孩子。」「应该」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自在丰盛的,不是没有达到就该死,爱与恩宠是?:「没关系,不管你成不成功,我都爱你,同时我还是祝福你会成功的。」

我们一直以为,人是要去达到一种完美的标准,这是典型儒家的思想,「我是谁不重要,我符合多少标准才重要」,这是五千年以来的文化,那么,人的个别性在哪里?灵*的自在喜悦在哪里?心灵永远都不想符合什么标准,它只想创造并认识它是谁。这种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必须改变,换一种思考方式,「我不是为了标准而存在,我是在学习创造,创造没有对与错,我的目的不是为了符合标准,而是要认识我自己。」

有位从小就很乖的个案向我形容,强迫症像是她的父母,不断地要求自己要表现好,但她内在那个自由的小孩并不快乐。上了第一志愿后,周围都是优等生,她其实念得很辛苦;出社会后,人际关系也不佳,一直换工作。我告诉她,要接受懒惰的自己,犯错没关系,鼓励她学习拓展人际交流。

请进一步思考,假设大家在开始一份新工作时,期待同事都很友善、互相帮助,却发现同事之间互相陷害,可能就会失落地发现,现实怎么是这样。什么叫做成熟?就是接受现实跟理想的落差,然后把现实当作奋斗的起点,去调整现实,进而改变它,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把理想与现实作比较,然后在现实当中遍体鳞伤,感叹世界怎么会这样而灰心丧志。这世界有一群人设定一些标准,让多数人失去灵*,去符合别人的期待;我们学习赛斯心法,从来不是为了讨好别人,时为了找到自己真正的本质,认识自己永远比成为什么更重要。

也许有人会问,学了赛斯心法后,好人和坏人怎么区分?我想让大家思考的是,坏人难道就没有好的目的?像当年希特勒就是为了振兴德国,只是他用屠杀犹太人的手段不对,所以好坏不是用目的来看,而是用手段来区分,为了一个好的目的,却使用不好的手段,就是错误的。我发现,人常常没有完全负起自己的责任,对得起自己的灵*,譬如你是公司的会计,老板要求你做假账来骗客户,你就照做吗?你是听内我的声音,还是听老板的声音?赛斯心法强调,?当你倾听内在的声音,既不会世界大乱,反而会创造出另外一种秩序,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平和、最良好的状态,人们会回到共同心灵的爱、智慧、慈悲、创造力、喜悦和神通。

我门诊有位个案,常觉得权威人士会时时监控着她,所以她一定要把事情做到最完美,当她开始自我面对时发现,这个问题源自于她跟父母的关系,过去心中累积很多对父母的愤怒和罪恶感,释放掉这些愤怒后,她就不再害怕权威了,变得轻松快乐很多,同时也不再过度要求孩子功课。甚至她惊讶的发现,当她对自己标准放宽之后,妈妈其实对她没那么多管控,连老公也有改变,世界仿佛都不一样了。

这就是我常强调的,要如实看待自己的情绪,情绪来了就去看它的根源,不去逃避。我很高兴看到个案透过心态的调整,外在实相也有改变,因为很多事情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当亲子之间有丰富情感的交流,看着孩子长大就会很开心,孩子带给父母许多快乐,那么重心怎么还会放在学习跟功课呢?亲子之间的陪伴相处是最喜悦的,常常我们的生命都被限制信念框架了。我常提醒个案,生活当中有许多不满和抱怨,就代表自己迷失了,被太多的限制性信念捆绑;而找到自己生命中的喜悦,才是解决之道。

○文章摘选及整理自许添盛著作:《精神洁癖》

○图片来源:网络

雅之Seth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