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家人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必要的时候采取强制的手段,帮助精神病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我的名字是:心理疾病,人们说我是个坏孩子,说我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上,给人们带来痛苦。面对这些指责我也很抱歉,但经常看到有些人本身没有心理疾病,却总来找我碰瓷,这让我很尴尬;而有些不了解我的人,也总是诋毁和忽视我,这让我不能忍。”下面,带大家真正认识一下真正的我(心理疾病)1不要再给自己贴心理疾病的标签这一点也不酷熬夜玩手机时我有“失眠症”睡不着;学习听课时我有“健忘症”记不住;上班工作时我有“拖延症”干不动;追的剧烂尾,让我“抑郁”;做的事暂停,让我“焦虑”;不想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我有“社交恐惧”;麻烦进门先脱鞋,我有“强迫症”!因为我有心理疾病,你们要忍着我、让着我、宠着我、顺着我。你身边是否也有很多像上文所得的这样的人,他们总是在为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难道这些心理疾病的普及率高到人人都有的地步了吗?其实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有心理疾病,之所以疯狂碰瓷心理疾病,大致有以下的几类原因:
1.对心理疾病不了解
很多人对相关心理疾病的定义及诊断标准并不了解,通过自己简单粗暴的理解,就声称自己得了心理疾病。心情抑郁,不一定就是“抑郁症”一人独处,不一定就是“自闭症”重复做事,不一定就是“强迫症”
2.对自己的保护
很多人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动机在于自我保护。大肉嘴里塞,蔬菜一边靠,零食吃不少,减肥减不了,就说自己得了“暴食症”,完全控制不住大脑。晚上把夜熬,早上起不了,上班要迟到,声称自己得了“嗜睡症”,无法做到正常开机启动。这种心理自我保护式的贴标签,通常是为了达到推卸责任、逃避责罚、博取同情等效果,“我承认,都是心理疾病惹的祸”。在心理学上,当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因其它而受挫时,为了减轻因动机冲突或失败挫折所产生的紧张和焦虑而找一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自圆其说,当然这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非真理由,也非好理由。但在一定的时候可起到心理保护作用。其实,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3.从众心理,感觉这样很酷
看到电影电视里有的心理病人很酷,看到许多名人或艺术家都有心理疾病,随着身边的人都在自嘲式的贴心理疾病标签时,心理疾病的标签渐渐演变成一种潮流、时尚,是一种很酷的体验,于是在从众效应的推动下,大家都争先模仿。感觉没点心理疾病都low得不好意思出门交朋友!我周围的人个个病得不轻啊……可是万一别人我觉得太正常了被针对被排挤怎么办,对了,我有洁癖,这些人有病,我要远离他们,免得自己也被传染了。在心理学上,人们除了追求独特性,还追求认同感,人类学家就曾经提过,人们会选择在当下时代所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冲突与痛苦。所以当媒体、影视作品或专家们把某个心理疾病的症状引入公众的视野时候,很多人就会选择这个时代流行文化所能接受的新形式,也就是声称自己患有某种心理疾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负面感受,从而获得在特定文化圈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上三点原因,造成身边出现越来越多的“假心理疾病患者”的诞生。2对于真的病人也千万不要忽视和诋毁你的抑郁症就是矫情;你的拖延症就是懒惰;你的强迫症是闲的发慌;你的失眠症是根本不困;你的选择恐惧症是因为穷。没有亲身体验,根本就不能感同身受……山雨欲来风满楼,其实很多心理疾病的出现,也会有一些前兆,但是很少有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