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在微博上刷到大连理工研究生的遗言,陈乔恩纪念乔任梁生日的微博,接二连三的大学生轻生的新闻。
我在豆瓣发表动态说:
“还没从三浦春马去世的那部剧(《钱断情始》)里走出来的我,很多话如鲠在喉。可是,二十多岁的我,又有什么资格谈论生死呢?”
随后,那些新闻就被湮没在许许多多新闻里了。
我们没有资格谴责他们。毕竟我们不曾知晓那些对生命绝望的人,正在凝视着怎样的深渊,也无法感同身受当局者的艰难和苦楚。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那种身陷沼泽的痛苦和绝望是可想而知的,就像电影《可可西里》刘栋被流沙吞噬而无法自救的那样。
可谁又不曾在黑暗中跋涉,谁又没有至暗时刻。“这个世界在蓄意催人抑郁,因为快乐对经济不利。”
那些消极厌世、钻牛角尖的思想我也有过,但25岁以后却鲜少有轻生的念头了。这两年我深切地感到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成长。
这是我25岁以后明白的道理,希望能够安慰同样身陷囹圄的你。
1.别轻易否定自己
一直觉得容易抑郁的人,一定是拥有独立思想,怀着怜悯之心,对自己、对这个世界有见解有思考的人。他们很可能喜欢探索、充满好奇、热爱文学和艺术。也正因为对自己有要求,渴望成长、渴求进步,才会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
我个人非常喜欢一些“致郁”的电影和书籍。
比如,几年前看过的至今令我无法释怀的电影:《超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玛丽与马克思》、《时时刻刻》;
还有那些年轻作者自杀前留下的作品:太宰治《人间失格》,胡波《大象席地而坐》,袁哲生《寂寞的游戏》,海子和顾城的诗歌,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这些作品看似处处充满寂寞、绝望与叹息,却又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认识,对人生也产生更多思考。
事实上,悲观、敏感、多疑都是很棒的品质。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深刻地思考、细微地感受、冷静地判断。
别轻易否定自己,好好利用它们。
2.积极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旦出现症状,首先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尽量选择当地精神卫医院。确诊后,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坚持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接受自己只是生病了这件事。
《你是你吃出来的》一书中夏萌老师还提到抑郁症与气管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都是慢性病。虽然抑郁症是心理病症,但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因此养成早睡早起、坚持运动、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的习惯,都能有助于恢复情绪。
他还提到“抑郁其实是大脑营养不良,就是身体缺乏某些营养素。我们必须吃一些动物类食物,四条腿、两条腿、没有腿的都要吃,内脏也要每周吃一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抑郁症状。”
根据人的营养需要,我们要每天摄入足够的碳水、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等,保证七大营养素平衡。
情绪生病,没准也是身体求救的信号。
3.允许想不通的问题存在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年轻时想不明白的问题,等年纪大了自然会想通。
最近读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看到她在自序里说:“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我一下子就释然了。
像她这么有学问的人,活到九十多岁还有想不通的问题,二十多岁的我们想不通不是也太正常不过了。想想我们高考时那些没有想通的题目,难不成还要一个一个搞懂才行?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困惑确实能够自行消解。但是解不开的问题也不必强求,留在那儿也好。
4.接纳不完美的世界,拥抱不完美的自己
面对人生,很多时候我们都无能为力。我们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成为十全十美的自己。
既然无法改变世界,我们可以学着宽容、接纳,学着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也许世界也会因此变得不一样了呢。
就像海桑的诗里说:
好的和坏的,我们都收下吧,
然后一声不响继续生活,
如此我们才能活得干净、自在,几乎接近幸福;
如此我们才敢面对那些美好的事物,
说我爱着。
其实,歇斯底里并不需要什么勇气,温柔地接纳才更需要勇气。我们需要不断练习。
5.别指望被人理解,也无须理解他人
这几年最我感受颇为深刻的一点就是:精神洁癖没有用,灵*伴侣不存在。
假如每个人都是一个半圆的话,那世界上永远都没有两个R相等的半圆。
毕竟我们终其一生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还指望别人完全理解你吗?
人生就是小马过河,没有什么“感同身受”。要允许别人不理解自己,也允许自己不理解别人。就算是爱自己的人,或者自己爱的人。
假如你身边拥有“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你,也愿意去理解你、爱你”的人,而你也如此的话。那就是天大的运气,要珍惜。
6.做错事才正常,别把自己当回事儿
太敏感的人不容易快乐,他们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