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去年,全球癌症患者新增万人,亚洲占比48%;同时,一年中有万患者死亡,亚洲占比57%。
数据吓人。
在这去世的57%亚洲占比里,有一位85岁台湾人,叫傅达仁。
年,傅达仁因不堪胰腺癌的长期折磨,于年6月份在家人陪同下前往瑞士,在医生协助下接受安乐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周,傅达仁的临终视频曝光网络。
没看的,建议看看。
——再震撼的电影,在它面前都难免失色。
时长:02分32秒
在傅达仁身上,Sir看到的不是勇敢。
是尊严。
1
傅达仁是谁?
前篮球运动员,体育主播界的传说,跟阿里、贝利、姚明等各个年代的体坛大咖都拍过肩膀。
打篮球我们叫“盖帽”,港台人说“盖火锅”,这词他发明的。老人家祖籍山东,一生最大八卦是有两老婆,一情人。
但,在胰脏癌晚期面前,传奇皆云烟。因为不忍身上的导管越插越多,傅达仁决定在去年6月7日远赴瑞士进行安乐死。
他花光了万台币积蓄,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瑞士安乐死的亚洲癌症患者。
这是一盘真实的死亡录影带。宽敞明亮的客厅,在多位家人陪伴中,老人分四次喝下“*药”,渐渐,侧躺在儿子怀里,停止呼吸。
程序整齐,气氛祥和,死者坦然,家人尊重,Sir是第一次看到除恐怖组织警告令外,被执行的死亡。
根本感觉不到这是在执行死亡。
但。
意料之中,这场死亡,争议重重。
网友留言最高的一条:
有尊严地死去,快乐地死去,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紧跟着的第二条就是:
有时候觉得安乐死合法化也有好处,可是就怕出现老年人被安乐死
感性VS理性,结论往往相悖。一条可预见的生命,到底该不该如此收场?
任何人都有他的看法,任何人也无法代替死亡的承受者回答。
在死亡这个让所有事情都失去价值的黑洞面前,斩钉截铁的答案,是不是过于轻佻了?
也许,我们更该建立的是对话的空间,思考的余地。
老规矩。
还是借电影说话。
2
《弥留之春》。
一本关于安乐死的初级指南,一本绝症患者的“绿皮书”。
片名法语直译,“春天里的几小时”。
这几小时,指的就是进行一场安乐死的时间。
春天呢?
等待安乐死的日子?
故事很简单。老太太尤文(海伦·文森特饰)年近80岁,精神头依然硬朗,依然能看出年轻的倔强。
老伴儿离开这些年,她的生活越发规律,打扫、做饭、拼图,每天土拨鼠日一般按键循环。
但。
看下去,你会发现,所有的“循环”原来是为了抵抗一个主观规避的苦衷。她的失败儿子,阿兰(文森特·林顿饰)。阿兰,长得像捡到一把没有子弹的枪的梅尔·吉普森,模样很丧。
《弥留之春》一开场就是阿兰重获自由,50岁,刑满释放。人到中年才出狱,残忍点说,做废柴都晚了半拍。
电影用一个尖锐但容易忽视的细节,揭穿了他和母亲的不和。
阿兰的职业的是垃圾分类工人。
而母亲尤文,有轻度洁癖。
可想而知,住到一起后,母亲由外而内地嫌弃他。
打扫、做饭、拼图,她的土拨鼠日又多了一个项目——嫌弃儿子。嫌他抽烟。
嫌他又脏又懒。
又一个尖锐但容易忽视的细节。
儿子阿兰在老邻居面前坦言,母亲觉得生了自己很丢脸。镜头一转,老太太果然在卫生间认认真真地擦脸。
可随着故事慢慢展开,Sir发现,这一切不像进行时,更是倒计时。一个晚上,阿兰找药,无意间发现一份瑞士安乐死机构的申报表,申报人,母亲尤文。
阿兰才知道——
原来母亲锁骨上一直长着一颗痦子,几年前发展成瘤,瘤又变成癌,前阵子“攻破”大脑。癌症,提前宣判母亲的死刑。
如果放弃化疗吃药,或进入姑息疗法,那接下来,尤文就要开始迎接记忆力丧失、痴呆、失禁、脑梗死等并发症。
原来,母亲的洁癖,每天把家擦得像新房,脸洗得比小女生都勤快,其实都是在和那颗“痦子引发的命运”示威。
你想干死老娘吗?
可以。
但你想让老娘像个白痴一样流着口水笑嘻嘻地死去。
不可能。
3
看《弥留之春》,很多人会联想到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爱》。
那同样是一部“过程轻如鸿毛,结局重如泰山”的电影。
和《弥留之春》一样,在那个“巨大的反转”到来之前,《爱》的前两个小时,也始终维持着一种彬彬有礼的假象。
妻子中风,半边身子瘫痪。
丈夫日复一日,事无巨细地照顾她。
吃,喝,拉,撒,除了一次实在受不了给了妻子一巴掌。
——那也是妻子“错”了,她是病人,她应该喝水却不喝。
但我们都被丈夫“骗”了。
无法回避最后几分钟。
PS.有剧透
一开始,丈夫还是像往常一样细心照料着妻子,妻子因为病痛忍不住叫了出来,于是,丈夫边用手抚摸她,边给她讲彼此的往事……
渐渐的,妻子的呼吸慢慢平静。
突然。
丈夫抓起床边一个枕头,决绝地罩住妻子的脸,妻子的脚在挣扎,但丈夫没有迟疑,还整个身子压过去……
直到对方没有动弹。
很多人不理解丈夫为什么突然黑化。
一个24孝老公,怎么就变成杀害妻子的凶手?
Sir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
为什么,面对女儿的探望,不论妻子,还是丈夫,都选择不见。
因为没有尊严。
与其丑陋地活着,不如高贵地死去。
所以,结尾,丈夫谋杀妻子的动作,其实谋杀了三个客体。
一,妻子。
二,他和妻子的爱情。
三,他想象的,和妻子的爱情(也即是一部分自己)。
哈内克的冷酷正在于此。
哈内克的诚实也在于此。
而。
如果说《爱》揭露的是爱的虚伪,那《弥留之春》道破的,则是爱的固执。
临结尾,尤文选择安乐死。
他先喝了一杯止吐药,然后,是15分钟的遗言时间。直到母子俩此刻的对视。Sir才反应过来,整部电影最惊人的编排。
原来——阿兰自从因狗中*再次回家,陪母亲见医生,陪母亲接待安乐死协会,陪母亲吃最后几天的饭……在整部电影的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里,但凡和母亲同框,阿兰,没有对母亲讲一句台词!除了这句——
他不伤心吗。
他伤心。
只是心中百遍千遍地排演着和解的大戏,却始终说不出来。
同样的,母亲故意让阿兰看见那张安乐死申请表,故意*死狗让儿子回家,也在暗示她同样珍视着这份亲情。
可怜的,她也说不出口。
电影结尾。
喝下两瓶*水的母亲,呼吸的衰竭,困意的来袭,终于让她卸下强硬的盔甲。
她实在撑不住。
她开始抱着儿子,亲吻他,一遍遍地对他说:我爱你,孩子,我爱你,孩子……
但太晚了。
这句“爱”,我们等了分钟,他们等了一辈子。
而一说出口,爱又没了。
4
在Sir看来,不论《弥留之春》,还是《爱》,它们真正动人的地方,是没有把死亡当作敌人。
在这些故事里,死亡不完全是黑色的绝望。
它还有期许,还有呼唤,还有对自我的反省。
甚至可以说,死亡是提纯生命意义的催化剂。
俗语告诉我们,未知生,焉知死。
但这话是不是反过来也成立——
未知死,焉知生。
请别误会,Sir并不是鼓励求死,也不倡导安乐死(毕竟国情不同,各个家庭情况也不同)。
3年前,有一期《奇葩说》。可能是史上最特殊的一期。从第一个辩手起身讲述自己亲身故事开始,全场就一直飙泪。无论正方反方,无论自己持什么观点,无论你是说故事还是用逻辑,都会被队友,甚至对手煽哭。这一期《奇葩说》,画面特效字幕都是缓缓地来,缓缓地走,没有滑稽配音,连分数都不要了。这期主题就叫——“该鼓励病危者活下去吗?”
对啊。生死离别这件事,本身就没有裁判,怎么能有胜负?导师蔡康永说得精确。
我们对“死亡”,就是缺乏锻炼。
有的人在病床上躺很久
只要超过大概一个月
我的鼓励的话就词穷
我们明明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死
为什么我们一聊到死亡的时候
整个人都错乱
我们中国
不太喜欢练习
难道不是?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快乐,我们习惯的物质经验,都不会告诉我们,我们将如何面对死亡。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平时,别说死,就连“死”的谐音,也是被禁止的。
广东地区,不少高楼是没有四楼的,因为“四”,等同于死。
朋友,家人聚餐,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形如上坟。
乃至于国产高分纪录片《生命里》披露的种种细节——
有病人的家属到了安宁病房,说,这个病房挺好的,装修得很漂亮。就会有别的家属回应:好有什么用,到这样的病房来都是等死的……
医院对面是个居民楼,可你仔细一看,很多人家的外墙上都挂着一面镜子。
因为在他们眼里,死亡是禁忌,医院很晦气。
医院传给他们的晦气再反弹回来。
这就是我们对死亡的态度。
不能谈。
谈,就会记,记,就会找上你。
不吉利。问题是,躲避久了,我们就不会“死”吗?
或者说,我们就能摆脱“死”带来的恐惧吗?
更进一步,这种躲避已实质性伤害到每一个生者。
多少家庭平时不注重父母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培育,等到一方真的出事了,才追悔莫及地下重药。
这,会不会太晚了。
练习死亡,并不是接近死亡。
练习死亡,是学会如何面对死亡:
学会告别。
学会在合适的时间思念。
学会如何享受没有你的人生。
《生命里》描述了这样一位老人。
老人汪明昌被诊断为胃癌。
他清楚知道自己的病情,并早已做好了死亡准备,后事处理问题已交代清楚。
他在入院之初,就交代亲人和医生。
他喜欢乐器,即便是病入膏肓,兴致来了,也会拿起葫芦丝吹上一会儿。
每个礼拜天的早上,他会和太太去一个固定的地方吃广式早茶,生病了,就改成吃午茶。
他叮嘱家属,死后一切从简。
不开追悼会
不设灵堂
不收葬礼费
对他来讲,仪式重要,仪式感更重要,生命长度重要,生命厚度同样重要。
在Sir看——
死亡于他,更像是生命的锚点。
它锚定我们该如何清醒而坚定地寻找爱,界定爱,寻找意义,界定意义。
死亡不是生命的败局。
无爱无恨,无情无义地活着才是。
PS.文中提到的《弥留之春》《爱》《生命里》,都是好片,推荐观看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