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儿科护理知识总结 [复制链接]

1#

1、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起至生后28天止称新生儿期。期间的小儿叫新生儿。

3、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g)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4、婴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5、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为幼儿期。

6、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味学龄前期。

7、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岁)到进入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8、青春期(少年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12、生理性体重下降:婴儿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为…。

21、新生儿死亡率:每个活产新生儿中在新生儿期内的死亡数。

22、足月小样儿:胎龄已足月而体重在g以下的新生儿称为足月儿。

23、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在~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24、脱水热:室温过高时足月儿能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但如果体内水分不足,血液浓缩而发热称为。

25、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新生儿适中温度与胎龄、日龄与出生体重有关。

26、假月经:有些女婴生后5~7天阴道可见血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称假月经。

27、呼吸暂停: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次/分)并出现紫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称为呼吸暂停。

28、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

29、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少数幸存者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如智力障碍、癫痫、脑性瘫痪等。

30、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指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吸入被胎粪污染的羊水,导致呼吸道和肺泡机械性阻塞和化学性炎症,由于胎儿缺氧,出生后常伴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多系统损害。

31、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32、核*疸:当患儿血清胆红素>umol/L时,游离的间接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造成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损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3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受寒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和水肿,此时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34、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失常,从而使正在生长的骨骺短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35、佝偻病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可触及或看到,称为佝偻病串珠,以两侧第7~10肋最明显。

36、郝氏沟:膈肌辅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肋隔沟)。

37、鸡胸:第7、8、9肋骨与胸骨相连处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

38、漏斗胸:如胸骨剑突部位向内凹陷,可形成漏斗胸。

39、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消化道综合征。

40、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小儿虚胖,常伴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生长发育正常。

4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简称上感,俗称“感冒”,主要是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42、艾森曼格综合征:室间隔缺损时,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自右向左分流时,临床出现持久性青紫,即。

43、差异性紫绀:动脉导管未闭时,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患儿呈现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称为差异性紫绀。

44、不稳定膀胱:在1.5~3岁间,小儿主要通过控制尿道外括约肌和会阴肌而非逼尿肌来控制排尿;若3岁后仍保留这种排尿机制,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常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或尿失禁和夜间遗尿,被称为。

45、髓外造血:当严重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见幼红细胞或(和)幼稚粒细胞。

46、生理性贫血:婴儿出生后因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至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0×/L,血红蛋白量降至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47、贫血:指单位容积末梢血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48、麻疹:是麻疹病*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49、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50、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

51、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前提下,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52、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相应的免疫能力。

5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称之为。

小知识点

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两个生长高峰:婴儿期出生后前3个月、青春期)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先快后回缩)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等。

3、正常足月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kg,生后3个月6kg,1岁时9kg,2岁时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每年增长约2kg。计算公式:1~6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7~12月:体重kg=6+月龄×0.25;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7或8。或3~12月:体重kg=(月龄+9)/2;1~6岁:体重kg=年龄×2+8;7~12岁:体重kg=(年龄×7—5)/2。

4、3岁以下小儿身高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平均增长约25cm,前三个月增长11~12cm,一岁时身长75cm,2岁时身长85cm。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7+70。

5、胎儿头围32~34cm,1岁时46cm,2岁时48cm,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6、体格生长评价的内容: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匀称程度

7、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闭合。前囟检查在儿科非常重要。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前囟饱满常表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8、脊柱发育的三个弯曲: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此为脊柱的第1个弯曲;6个月后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的第2个弯曲;1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脊柱第3个弯曲。

9、人一生有两副牙齿,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约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

10、预防接种时计划免疫的核心。

11、主动免疫常用制剂包括疫苗、菌苗、类*素,三者统称为疫苗。被动免疫制剂包括特异性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

12、小儿在1岁内必须完成的接种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T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IP、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禁忌症P49

13、正常小儿在5个方面需要能力供应: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活动、生长、排泄。生长发育消耗能量为小儿时期所特需。

14、婴儿喂养的方式: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

15、母乳成分的变化:产后4~5天以内的乳汁为初乳;6~10天的乳汁为过渡乳;11天~9个月的乳汁为成熟乳;10个月以后的乳汁为晚乳。初乳量少,每日15~45ml,内含脂肪较少而免疫球蛋白为主的蛋白质多,加热后易发生凝固,其他营养素如VitA、牛磺酸和矿物质等均较丰富,有利于新生婴儿的生长及抗感染。过渡乳的总量增多,脂肪含量高,蛋白质及矿物质逐渐减少。成熟乳的总量达高峰,泌乳总量每天达~ml,但含蛋白质更少。晚乳的总量和营养成分均少。

16、母乳喂养的优点:1满足营养需求;2增进身体健康;3哺乳方便易行;4促进感情交流;5利于母亲恢复。

17、奶量计算:婴儿每日需总能量kcl/kg(kJ/kg),需水量mg/kg。ml牛乳中含66kcal能量。

18、奶粉配置比例:按重量1∶8(一份奶粉加8份水)或按容量1∶4(1容积奶粉加4容积水)配成全奶。

19、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代乳品、奶嘴及奶瓶;2测试乳液的温度,与体温相似;3避免空气吸入;4加强食具卫生;5及时调整乳量。

20、辅食添加的目的:1补充乳类营养的不足;2利于食物性状的转换;3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21、辅食添加的原则:添加方式:辅食质和量的改变均应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稀到稠,从细到粗,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添加时机:在小儿身体健康时,消化功能正常时逐步添加。食物质量:单独制作,保证质量。注意观察:每次添加新食品后,要密切观察小儿的大便有无异常,以掌握其消化情况。

22、小儿用药特点:1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及解*功能较差,氯霉素中*可致灰婴综合征;2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小儿对吗啡类药物(可待因等)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用山梗菜碱可引起婴儿运动性烦躁、不安及一时性呼吸暂停等;3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副作用有所差别,3个月以内的婴儿用退烧药可出现虚弱;8岁以内小儿服用四环素易引起*斑牙,滴鼻净治疗婴儿鼻炎可引起昏迷、呼吸暂停;4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的影响;5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23、小儿药物剂量计算:1按体重计算: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2按体表面积计算: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要量。<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1;>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3从成人剂量这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kg/50。

24、代谢性酸中*根据HCO3-测定值可分为轻(18~13mmol/L)、中(13~9mmol/L)、重(<9mmol/L)。

25、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低于3.5mmol/L为低钾血症,>5.5mmol/L为高钾血症。

26、新生儿分类:1)根据胎龄分:1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d)的新生儿。2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3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2)根据出生体重分类:1正常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为~g的新生儿。2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体重<g者。体重<0g者为极低体重儿;体重<g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3巨大儿:指体重>g者,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3)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关系分类:1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90百分位者。2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3大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4)高危儿:1母亲异常妊娠史的新生儿;2异常分娩的新生儿;3出生时有异常的新生儿。

27、正常足月儿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生理特点P、

28、胎粪排出时间:生后10~12小时开始排出,约2~3天内排完。

29、正常足月儿常见几种特殊生理状态:1生理性体重下降;2生理性*疸;3乳腺肿大:生后第3~5天出现,生后2~3周内消退;4“马牙”和“螳螂嘴”;5假月经;6粟粒疹。

30、奶量判断标准:奶后安静、不吐、无腹胀和理想体重增长(15~30g/d,生理性体重下降期除外)。

31、Apgar评分内容包括皮肤颜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呼吸5项。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3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最主要病因是围产期窒息。

3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根据病情不同分为轻、中、重3度。轻度一般不出现惊厥,中度可出现惊厥,重度出现昏迷,惊厥频繁。

34、HIE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钠;治疗脑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可先用呋塞米,也可用甘露醇。

35、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

36、围产期PS特点:1胎龄18~20周出现;2胎龄35~36*速增加达成熟水平;3生后72~96小时产生PS维持正常呼吸。

37、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表现:1生后2~6h出现;2呼吸困难,吸气时胸廓凹陷,出现鼻翼扇动,肌张力低下;3两肺呼吸音降低,胸骨左缘可闻及收缩期杂音;4生后第2、3天病情严重,72h后明显好转。

39、肺透明膜病替代治疗:表面活性物质制剂有3种:天然制剂、人工制剂、混合制剂。将制剂先溶于生理盐水中,然后从气管中滴入(取仰卧、左侧、右侧和再仰卧位各1/4量缓慢注入)。

40、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四不症”:不吃、不哭、不动、反应不好、体温不升。常见并发症是化脓性脑膜炎。治疗要点: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静脉应用抗生素、全程。病原菌尚未明确前,结合当地菌种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菌株情况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一种青霉素类加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41、新生儿溶血病常见病因ABO血型不合,多为母亲O型,婴儿A型或B型。

42、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疸、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核*疸)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4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主要病因:寒冷、早产、感染和窒息。

44、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低体温、硬肿、多器官功能损害。腋-肛温差TA-R可作为判断棕色脂肪产热状态的指标。正常状态下,棕色脂肪不产热,TA-R<0℃;重度硬肿症,棕色脂肪耗尽,故TA-R<0℃;新生儿硬肿症初期,棕色脂肪代偿产热,则TA-R≥0℃。硬肿发生顺序是:小腿、大腿外侧、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45、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情分度:轻度:肛温≥35℃,TA-R≥0;中度:肛温<35℃,TA-R≤0;重度:肛温<30℃,TA-R<0。

46、复温是低体温患儿治疗的关键,复温原则是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47、营养不良患儿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体重不增,随后患儿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营养不良最常见并发症为营养性贫血。辅助检查最突出的表现是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

47、肥胖最常见于婴儿期、5~6岁和青春期。

48、小儿肥胖的诊断以同性别、同身高(长)正常小儿体重均值为标准,超过10%~19%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49、1,25-二羟维生素D具有很强的抗佝偻病生物活性。

50、佝偻病病因: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2日光照射不足;3维生素D摄入不足;4生长过速;5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51、新生儿佝偻病的预防:出生2周后每日给予维生素D~IU。

52、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临床表现:惊厥、手足抽搐、喉痉挛。体征:面神经征、陶瑟征、腓反射。

53、新生儿胃容量30~60ml,1~3个月90~ml,1岁时~ml,5岁时~ml,而成人约ml。

54、鹅口疮致病菌:白色念球菌。临床特点是在口腔粘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状物,粗糙无光,最常见于颊粘膜,其次是舌、齿龈、上颚,甚至蔓延到咽部。治疗以局部涂抹10万U~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

55、疱疹性口炎致病菌:单纯疱疹病*,无明显季节性。临床表现在齿龈、舌、唇内和颊粘膜等处可见单个、一簇或几簇小疱疹。局部处理涂疱疹净抑制病*或西瓜霜、锡类散等中药;疼痛重者进食前涂利多卡因。为防继发感染可涂金霉素鱼肝油。

56、溃疡性口炎致病菌:链球菌、金*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或大肠杆菌。临床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水肿,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上有纤维素性炎性分泌物形成的假膜,局部疼痛、流涎,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溃疡创面涂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

57、病*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

58、腹泻病程分类:12周内为急性腹泻;22周至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3超过2个月为慢性腹泻。

59、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1轮状病*肠炎:秋、冬季多见,又称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起病急,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呕吐,大便次数多、量多,呈*色或淡*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常并发脱水、酸中*,为自限性疾病。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2产*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在夏季。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粘液,镜检无白细胞,严重者伴全身症状。

3侵袭性细菌性肠炎:常引起志贺杆菌性痢疾样病变,起病急,高热甚至发生惊厥。腹泻频繁,大便呈粘液状,带脓血,有腥臭味,可出现严重的全身中*症状甚至休克。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红细胞。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开始为*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

5抗生素诱发的肠炎:金葡菌肠炎典型大便为暗绿色,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和成簇的G+球菌;伪膜性小肠结肠炎为*色水样便;真菌性肠炎多为白色念球菌所致,大便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

60、婴幼儿的咽鼓管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61、小儿肺的弹力纤维发育差,肺泡数量较少,肺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易发生肺部感染。

62、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婴儿尤其是早产儿、新生儿易出现呼吸节律不整。

63、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疱疹性咽颊炎由柯萨奇病*引起;咽-结合膜热由腺病*引起。

64、肺炎是婴幼儿时期上呼吸道感染最严重的并发症。

65、各型肺炎的共同表现: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啰音。

66、小儿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67、肺炎按病程分类:急性肺炎1个月以内,1~3个月迁延性肺炎,3个月以上慢性肺炎。

68、支气管肺炎病原体为细菌和病*。细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病*以呼吸道合胞病*最多见。治疗要点:抗感染和对症治疗。肺炎链球菌性肺炎首选青霉素;金葡菌肺炎选氨苄西林、苯唑青霉素、万古霉素等;支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真菌性肺炎选用克霉唑或二性霉素B,并停用抗生素及激素。

69、1呼吸道合胞病*肺炎: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尤以2~6个月婴儿多见,临床除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外,以喘憋为主要表现,体征以喘鸣为主,X线表现为两肺可见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

2腺病*肺炎: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临床特点为多呈稽留热,咳嗽较剧,阵发性喘憋,早期出现全身中*症状。肺部体征出现较晚,肺部X线改变较体征早,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并可见病灶周围性肺气肿。

3金葡菌肺炎胸部X线可出现小片浸润影、小脓肿、肺大泡或胸腔积液等。

4支原体肺炎胸部X线改变有4种:肺门阴影增浓为突出表现;支气管肺炎改变;间质性肺炎改变;均一的实变影。

70、支气管肺炎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泡。

71、心脏胚胎发育自胚胎第2周开始,第8周完成。

72、新生儿心率平均~次/分,1岁以内~次/分,2~3岁~次/分,4~7岁80~次/分,8~14岁70~90次/分。

72、先天性心脏病分类:1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常见的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常见的有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错位。3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如主动脉缩窄和肺动脉狭窄。

73、室间隔缺损根据缺损位置的不同分为:膜部(最常见)、漏斗部、三尖瓣后方、室间隔肌部。

74、杂音特点:1室间隔缺损: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增强。

2房间隔缺损:第2~3肋间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亢进,并呈固定分裂。

3动脉导管未闭:胸骨左缘第2~3肋粗糙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或亢进。

4法洛四联症:第2~4肋间Ⅱ-Ⅲ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以第3肋间最响,其响度取决于肺动脉狭窄程度。狭窄中,杂音则轻而短。肺动脉第二音减弱或消失。

5肺动脉狭窄: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搏动较强,肺动脉区闻及响亮的喷射性全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75、房间隔缺损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门舞蹈”征。

76、法洛四联症组成:1肺动脉狭窄(最主要);2室间隔缺损;3主动脉骑跨;4右心室肥厚。

77、法洛四联症临床表现:青紫(常于唇、球结合膜、口腔粘膜、耳垂、指/趾等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明显)、缺氧发作、蹲踞症状、杵状指(趾)。胸部X线检查典型者呈靴形心。并发症:红细胞增多症、脑栓塞、脑脓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78、肺动脉狭窄为右室流出道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

79、新生儿正常尿量为每小时1~3ml/kg;每小时<1.0ml/kg为少尿,每小时<0.5ml/kg为无尿。婴儿每日尿量为~ml,幼儿~ml,学龄前小儿~ml,学龄儿~1ml。学龄儿每日尿量<ml,学龄前小儿<ml,婴幼儿<ml为少尿。每日尿量<50ml为无尿。

80、急性肾小球肾炎AGN: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血尿、水肿、蛋白尿和高血压。水肿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初期多为眼睑及颜面部水肿,渐及躯干、四肢,重者遍及全身,呈非凹陷性。急性期严重并发症:严重循环充血(脑水肿、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表现为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一过性失明,严重者出现惊厥和昏迷)、急性肾衰竭。

81、AGN治疗:降压首选硝苯地平(心痛定);高血压脑病首选硝普钠。

82、肾病综合征NS:临床4大特点:大量蛋白尿(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低蛋白血症(病理生理改变的关键环节)、高胆固醇血症、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呈凹性。

83、NS并发症:感染(最常见的并发症)、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急性肾功能衰竭、生长延迟。

84、肾病综合征患者预防接种需在病情完全缓解且停用糖皮质激素3个月后才进行。

85、肾上腺皮质激素为治疗肾病综合征较有效的首选药物。(泼尼松龙)

86、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的疗效判断:泼尼松2mg/(kg·d)治疗8周进行评价。1激素敏感:8周内尿蛋白转阴,水肿消退;2激素部分敏感:治疗8周内水肿消退,但尿蛋白仍+~++,3激素耐药:治疗满8周,尿蛋白仍在++以上;4激素依赖:对激素敏感,但停药或减量2周内复发,再次用药或恢复用量后尿蛋白又转阴,并重复2次以上者(除外感染及其他因素);5复发或反复:尿蛋白已转阴,停用激素4周以上,尿蛋白又≥++为复发;如在激素用药过程中出现上述变化为反复;6频频复发或反复指半年内复发或反复≥2次,1年内≥3次。

87、胚胎期造血开始于卵*囊,然后再肝(脾),最后再骨髓。故胚胎期造血又分为三个阶段:1中胚叶造血期,约自胚胎第3周,自胚胎第6~8周血岛开始退化,至第12~15周消失。2肝造血期,第6~8周开始,4~5个月时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减退。3骨髓造血期,出生2~5周后骨髓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88、出生时白细胞总数为15×~20×/L,生后上升,10天后降至12×/L。血小板约×~×/L。

89、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新生儿期血红蛋白(Hb)<g/L,1~4个月时Hb<90g/L,4~6个月时Hb<g/L,6个月~6岁者Hb<g/L,6~14岁Hb<g/L为贫血。

90、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先天储铁不足、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生长发育快、丢失过多、吸收减少。

91、缺铁性贫血一般表现为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和甲床最明显。

92、缺铁性贫血特点: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较RBC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象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血清铁和铁蛋白减少,血清铁蛋白(SF)<12ug/L,血清铁SI<10.7umol/L。

93、铁剂治疗是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特效药。

94、缺铁性贫血如何合理安排饮食: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2指导合理搭配患儿的饮食;3婴儿提倡母乳喂养;4铁剂补充(元素铁不超过每日2mg/kg,最大不能超过15mg/d)

95、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NMA: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临床特点为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数较血红蛋白量减少更明显,红细胞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骨髓象以红细胞系统增生为主。

96、小儿反射检查:1出生时已存在、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等。2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觅食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吸吮反射、颈肢反射等,于生后3~6个月消失。3出生时不存在、以后出现并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1岁时才稳定。4病理反射:戈登征、奥本海姆征、巴彬斯基征2岁以内阳性为生理现象、生后3~4个月的婴儿颈强直、克匿格征、布鲁津斯基征阳性无临床意义。

97、化脓性脑膜炎3月~3岁小儿多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年长儿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引起最多见。

98、化脑临床表现:典型表现:1全身中*症状:体温升高,意识逐渐改变,嗜睡、惊厥、昏迷;2颅内压增高征: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3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匿格征、布鲁津斯基征。非典型表现:3岁以下患儿凝视、前囟饱满、颅缝增宽。由于颅缝及囟门的缓冲作用,使颅内压增高与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99、化脑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正规治疗48~72消失后出现,临床特点为经治疗发热、意识改变、颅内高压等临床表现不见好转,甚至加重,或在症状体征逐渐好转时病情又出现反复,并伴随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脑室管膜炎(临床特点为经抗生素治疗发热、惊厥等症状持续存在,颈强直逐渐加重,脑脊液检查结果始终异常)、脑积水(眼呈落日状,头颅有“破壶”音)、其他(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脑脊液检查是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化脑典型的脑脊液改变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蛋白明显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显著下降。

、脑性瘫痪重要原因:胚胎早期阶段发育异常。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运动障碍分为7型: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混合型。伴随症状有智力低下,听力、语言、视力障碍,认知行为异常、癫痫。

、麻疹以冬春季多见,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5岁的小儿。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可经污染病*的手传播。

、麻疹常见并发症:肺炎(最常见)、喉炎、心肌炎、脑炎。

、麻疹治疗原则:加强护理、对症治疗、预防感染。

、麻疹典型麻疹分为4期:1潜伏期:一般6~18天;2前驱期(出疹前期):一般为3~4天,主要症状有发热(首发症状)、上呼吸道炎(眼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是本病特点)、麻疹粘膜斑(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在两侧颊粘膜上相当于下臼齿对应处,可见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3出疹期:皮疹出现顺序:先见于耳后、发际、、颈部到颜面部,然后从上而下延至躯干、四肢,最后到手掌、足底,颜色从浅红色、鲜红色到暗红色。4恢复期。

、麻疹高热患儿禁用冷敷及酒精擦浴。

、水痘临床特征为皮肤和粘膜相继出现并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全身症状轻微。

、水痘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经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以冬春季高发。水痘为自限性疾病,自愈

、典型水痘临床特点:1皮疹分批出现,开始为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后变成疱疹,疱液先透明而后混浊,同一时间可同时存在上述3种形态皮疹,这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2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3粘膜疱疹可出现在口腔、咽、眼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溃疡,疼痛明显。

、水痘者皮肤搔痒时可局部应用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或口服抗组织胺药。阿昔洛韦为目前首选抗水痘-带状疱疹病*药物。

、水痘预防:在接触水痘后72h内肌内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结核病治疗要点:主要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目的:1杀灭病灶中的结核菌;2防止血行播散。治疗原则:1早期治疗;2适宜剂量;3联合用药;4规律用药;5坚持全程;6分段治疗。

、惊厥典型表现:惊厥发作时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头向后仰,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制性或阵挛性收缩,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青紫。

、高热惊厥多见于1~3岁小儿,是由单纯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当体温骤升至38.5~40℃或更高时,突然发生惊厥。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分为:单纯型高热惊厥、复杂型高热惊厥。

、惊厥首选药:地西泮;新生儿惊厥首选药:苯巴比妥钠;癫痫持续状态(地西泮无效时):苯妥英钠。

、儿童心功能分级:Ⅰ级:仅有心脏病体征,无症状,活动不受限;Ⅱ级:活动量较大时出现症状,活动轻度受限,亦称心衰Ⅰ度;Ⅲ级:活动稍多即出现症状,活动明显受限,亦称心衰Ⅱ度;Ⅳ级:安静休息时也有症状,活动完全受限,亦称心衰Ⅲ度。

、婴儿心功能分级:0级:无心衰的表现;Ⅰ级:即轻度心衰。特点为每次哺乳量<ml,或哺乳时间需30min以上,呼吸困难,心率>次/分,可有奔马律,肝脏肋下2cm。Ⅱ级:即中度心衰。特点为每次哺乳量<90ml,或哺乳时间需40min以上,呼吸>60次/分,呼吸形式异常,心率>次/分,肝大肋下2~3cm,有奔马律。Ⅲ级:即重度心衰。特点为每次哺乳量<75ml,或哺乳时间需40min以上,呼吸>60次/分,呼吸形式异常,心率>次/分,肝大肋下3cm以上,有奔马律,并有末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