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生活流电视剧小敏家你还没追吗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好不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第一集有一场戏很戳中我,在说故事之前想先提一下。

这场戏的前情是,小敏(周迅饰)年轻时便离异,选择独自来到北京打拼。多年后,适逢高考,儿子来北京找许久没见过的妈妈。

入夜后,母子二人在阳台窗口闲聊,导演选了一个在阳台之外的机位。二人的背后,是小敏的妈妈素敏从老家江西带来的腊肉。

导演这里还切了一个二人的背影。

因为窗户很小,这是儿子来到北京后第一次和妈妈亲昵靠近,背影把这种靠近放大,配合左边的腊肉香肠,一股温馨和酸楚夹杂的家庭况味被悄悄托出。

而且,整场戏的对话都很日常,很平淡,但却非常动人。

比如,二人还聊起往事,儿子提到爸爸还是喝酒,小敏没接话,只是摸了摸儿子的侧脸。

连收尾也是——

“睡觉了。”

“好。”

小敏关上了窗户,倒映在窗户玻璃上的,是北京的万家灯火。

舒服的台词和细节

这部剧不管是在宣传营销上,还是观众的观感上,大家都会用到一个词。

生活流。

这个词很准,也是我喜欢这部剧的最大原因之一。

所以,在解读这部剧的主题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聊,这种感觉到底是在这部剧的哪些犄角旮旯里弥漫出来的。

我还是拿一场戏来说,吃饭戏。

全家来北京团聚后吃的第一顿饭,吃烤鸭,落座后的10秒里,像是一幅画一样,动点透视,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情,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信息量”。

妹妹小捷负责说唯一一句推动叙事的台词:“服务员,点餐”,引出下一场关于谁来点的新对话。

而小敏在给自己手喷酒精,擦手,洗碗筷,对应她洁癖的医生人设。

儿子则在把手里的炸糕递给素敏,素敏非常轻声地说,外婆不吃。

最后,以小敏埋怨小捷“你能不能点点蔬菜?”,素敏唠叨“少点一点”来收尾。

整一串下来,除了小捷的那句台词以外,其他的都和下一场戏完全无关,素敏那一声不吃,甚至没有字幕观众是根本听不到的。

但这些根本不会让你觉得是废戏,因为它们都是像我们生活中的场景一样,是同时发生着,交织着的。

他们在生活,而不是在拍戏。

上面这是一种方式,这部剧还用了一种方式去制造生活感,就是不要让剧本中出现过多“正式的对话”。

什么叫正式的对话?

就是我们的国产剧特别喜欢让角色任何对话都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像是要参加面试一样,专程而非自然地去产生一段对话,只对话和等待接话,别的什么事情都不做。

但是《小敏家》里没有这种目的性,所有人都是一边做什么特别日常的事情,一边就把信息量带出来给观众了。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幕是小敏家里的安全套,被素敏偶然发现。

按理说这是最重头、最具有冲突感的戏了,但我们来看《小敏家》是怎么拍的。

素敏本身要进来问小敏家里蚝油在哪,结果遇上了在藏安全套的小敏,小敏一边用“你就不要细问了”去搪塞,一边不忘记问“妈你刚刚要进来问我什么来着?”

“哦,我问你们家蚝油在哪啊?”

“耗油在冰箱啊。”

“蚝油要放冰箱啊?”

“你们家蚝油不放冰箱啊?”

“我们家蚝油从来不放冰箱啊。”

这个冲突点,就这样在一个蚝油要不要放冰箱的对话里被带过去了,日常消解掉了狗血和“正式感”。

人物逻辑上也给了小敏重新藏安全套的契口,后面的这次藏也很细节。

她把安全套盒子拆了,不然体积太大很多地方不好藏,包装袋也不能扔垃圾桶,太明显,要揣在兜里下楼扔。

日常对话,成为兜住所有重场戏的网兜子,生活感自然也是无处不在了。

它其实是一部女性剧

再来说这部剧想表达的主题。

剧名叫《小敏家》,听起来它像是一部家庭剧,看起来也像是一部家庭剧,都是围绕刘小敏一家展开的,落的定语也是“家”字。

但其实,家庭只是它的表面,本质上它是一部女性剧,片名里最重要的也不是“家”,而是“小敏”。

为什么说它是一部女性剧呢?

我们注意第一集开场的第五分钟,画面不是任何角色的台词,而是一段车里的电台广播。

主持人在讨论这两年叫妇女节为女王节的争议话题,最后告诉我们,其实大家应该尊重它原本的名字,妇女并不是贬义词。

这些话也与人物行为、台词没有任何的关系,这些词被说出来的时候,陈卓正送女儿去前妻那里过生日,他们聊的也不是这个话题。

但它不是一个废笔,而是《小敏家》想在一开始告诉我们它要表达的东西,就是这个年龄的女性在生活里所背负的社会束缚与枷锁。

所以,编剧、导演对人物的塑造,包括周迅的演绎,都给到了小敏一个非典型的中年女性形象。

比如,第一集一开场就展现出小敏的工作能力,冷静而又干练。

第二集里,导演还特意拍了小敏对着镜子化妆的场景,配上舒缓的音乐、柔和的光线,整体的视听都在传递出中年女性之美。

第三集,小敏和小捷、素敏,三个人依偎在一起的那场戏,更是奠定了这是一部女性剧的基调。

在这个时候,她们三个人都离婚了,在饭桌上聊母亲对孩子的付出,聊离婚的理由、对待婚姻的态度等。

小敏在北京一番打拼下,医院的产科主任护士。现在反过来再去想,她有些后悔当年没带着儿子一起离开,也在学习着该如何去做一名母亲。

小捷闪婚也闪离,因为前夫是妈宝,婆婆整天催着她生孩子,而妹妹不想成为他们家传宗接代的工具。

她更看重自身的需求,表示自己以后也不结婚了,自己一个人过也挺自在的。

素敏的想法比两个女儿要复杂,她既有着传统的一面,比如当年让小敏嫁给厂长的儿子金波。

但又有着现代性的一面,素敏自己很早就离异了,放在离婚率极低的当年,这个行为还挺“另类”的,同时她对婚姻的态度也很包容,认为婚姻看的是合不合适。

这场戏也可以直接拿来提炼出这部剧的主题,或者说想讨论的东西,婚姻制度与女性的关系。

其中,最为显像的必然是亲子关系,女性在其中的身份是一名母亲。

它讨论的方式也很新,很巧妙——

通过一场小敏和儿子因为高考问题而争吵的戏,去探讨女性在婚姻制度里成为母亲后,是否需要为孩子做出让步和牺牲。

小敏不愿意给过去闹翻了的闺蜜打电话,她代表着小敏不想面对的过去,并且她是男友的前妻。

这事对小敏来说是很大的牺牲,但为了儿子,她犹豫再三,还是给前闺蜜发了一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