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所有人,这些脑瘫知识和特殊儿童家长心理 [复制链接]

1#

这里有语音版哦,点击播放~

脑瘫知识一、什么是脑瘫

脑瘫指脑性瘫痪,年4月我国统一了脑性瘫痪的定义是指: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二、导致脑瘫因素

脑瘫的主要高位因素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出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出生后由于感染等造成的高热、各种脑炎、中度、头部外伤、不明缘由的脑出血等。影像学可以发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内出血或先天性脑畸形。

患病率:发达国家0.1%-0.4%,我国0.15%-0.5%。

如何识别新生儿脑瘫早期信号:婴幼儿发育口诀:一看二听三抬头,四仰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一岁独立行走。

三、脑瘫临床分型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共济失调型、手足徐动型和混合型;根据肢体功能障碍可分为单肢瘫、偏瘫、四肢瘫、截瘫、双瘫;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

当然,对于小儿脑瘫除了早发现以外,尽早康复也是非常关键的。患儿出生6个月以内康复有效率为98.7%,10个月89.56%,12个月88.72%,18个月为75.47%,由此可见,越早发现和治疗,小儿脑瘫康复效果则越好。

四、1-6个月脑瘫患儿的早期异常表现有哪些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三个月还不能抬头,六个月不能翻身,八个月还不能坐。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即可见,如果持续四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的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叫名无反应,可考虑智力低下。

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新生儿头围的标准,出生的时候头围平均在32公分到34公分,因为头围的增长与脑颅骨的生长有关。

在胎儿期,脑生长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因此在出生的时候呢,头相对是比较大的。另外,提醒一点头围的连续追踪测量比单独的偶尔一次的测量要更加重要,因为头围测量是在两岁以内是最有价值的,增长也是最快。也就是说一岁以前的,前三个月头围的增长和后九月的头围的增长值是一样的,都是六公分,也就是说,一岁的时候的头围应该是在46公分左右。生长第二年头围在48公分左右。那如果比较小(头围),那就是小于正常值的两个百分点,那就其是脑发育不良,如果增长的过快也是往往提示脑积水的可能,因此要密切注意。

4、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等,一般在出生后一个月即可见到。

5、手紧握拳:如果四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6、头部稳定:如四个月仰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瘫的早期表现。

7、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五、脑瘫治疗

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治疗方法很多,例如:药物治疗、功能训练、手法按摩、姿势矫正、物理治疗、水疗、蜡疗、语言疗法、作业疗法、沙盘治疗等。

饮食注意:

1、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如:米饭、面食、粥等。多食杂食可影响进食要求,造成营养障碍;

2、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和纤维,保持大便通畅;

3、要选容易消失吸收、营养丰富、高蛋白质的食物。

另外,脑瘫患儿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治疗,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切不可心灰意冷,应和孩子一起树立信心,配合专业医生的治疗方案,争取早日让孩子回归正常。

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知识众所周知,无论先天还是后天原因导致的残疾,对其家庭成员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会使家人感到无所适从或过分的悲伤。有些家庭会因此经常争吵,这种心理状态又会反过来对残疾儿童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消极的影响。英国瓦尔什博士指出,家庭暴力等问题对孩子身心发育的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新研究也发现,发生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不畅、争吵斗嘴、缺少关爱、情感淡漠和关系紧张等,会对儿童大脑关键的早期早育产生负面影响。有研究发现父母焦虑或吵架会引起孩子身体不适或感冒发烧。另外临床发现,儿童在父母争吵、离异或监护人关系不正常,或受到其他严重刺激,生长速度会逐渐减慢,其身高,往往在同龄同性别儿童身高的低限以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患儿所受的心理性刺激,影响了大脑皮质向下丘脑传播神经冲动,抑制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生长因此受到限制。另外,压力太大,也会让肠胃功能失常,进而导致营养不良,使身高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较快地适应自己孩子遭受不幸的实际是我们应当注意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近年来有关培养残疾儿童成功的个案表明:

一、家长对待残疾儿童态度的几个阶段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有残疾时,大多数家长都会经历以下几个心理阶段:震惊期、拒绝期、幻想期、内疚期、平静期等。在最初得知孩子有残疾时,许多家长会强烈的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震撼力,他们不敢相信这一残酷的事实,表现为手足无措,心慌意乱,感到十分痛苦。当他们稍微平静一点时,又强烈地否认这一事实,拒绝相信自己的孩子已无法医治,此时许多家长会盲目的四处求医,抱有一丝幻想,希望奇迹出现,能够治疗好自己的孩子。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四处奔波。当求治无效之后,一些家长则开始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他们认为孩子的不幸都是自己的过错,因而感到极度的内疚。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之后,家长逐渐能够接受孩子患有残疾的事实。从而进入相对的平静期。在平静期,家长的心态又有所不同,一些家长能够根据儿童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训练和辅导,使他们能够克服身心障碍,补偿身心缺陷,最终回归社会。但也有一些家长变得麻木,消极对待儿童,对他们不抱什么希望,对于其特殊心理与需要,也往往有所忽视,不注意孩子的面子,在孩子面前说话肆无忌惮,认为孩子笨什么都不懂,不考虑那样做会让孩子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对孩子有何影响。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和行为,因为哪怕是小婴儿也是有各种情绪的。据国外研究数据发现,当众呵斥孩子是对孩子的一种羞辱。在这些阶段,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使他们能够突破习以为常的模式,可以更好的帮助残疾儿童去正视困难,增强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

举例

我曾经有个做沙盘的孩子是个脑瘫儿童,家长为了让她的病情好起来,医院进行治疗,但孩子的病情却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年这个孩子来到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家人介绍说,孩子比以前开朗活泼多了,大哭次数少了,更听话懂事了。

孩子的家人开始反思自己,她表示,回想当初自己生气会打骂孩子,把自己也弄得特别焦虑,不知道怎么办。在我院和康复师的沟通下,家属才渐渐明白了,把控自己的情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