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活一世最难的是读懂自己,自知这本书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院如何 http://www.xxzywj.com/m/index.html

文/墨花

1、

一个心理咨询师讲述了一个奇怪的来访者的故事。

安女士今年30多岁,她有严重的洁癖,喜欢打扫房间和拖地板,严重到一天花十几个小时收拾屋子,三天就会用坏一个拖把。心理咨询师让她闭上眼睛,然后想象回到了自己家,问她“地板上是什么样子”。安女士说:“地板非常肮脏,有很多灰尘,还有很多老鼠、蜘蛛、蚂蚁,我要赶快打扫屋子了。”

过了一会,心理“屋子打扫干净了吗?”安女士回答:“没有”。心理“灰尘少一些了吗?”安女士说:“还是老样子。”

安女士想象中的灰尘究竟是什么东西?安女士跟心理咨询师说起过了自己的苦恼,读大学时,她迫于无奈顺从父母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毕业后,随便找了份工作,后来谈了恋爱,但没有什么结果。

30岁时,她担心嫁不出去,随便找了个人嫁了,她不爱他,甚至有些瞧不起他,后来他们有了孩子。正当她打算打起精神好好生活时,她下岗了。虽然丈夫的收入够用,但她才30几岁,往后的人生一眼望到头。

对未来的无望感,就是她想象中永远扫不干净的灰尘。那为什么还有死老鼠呢?

在她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中透露出,她的性没有在婚姻中被满足,和丈夫只是例行公事,但她渴望真正做一次女人,但道德上又不允许自己出——轨。这样的扭曲导致她的想象中出现了肮脏的死老鼠。

这位心理咨询师说,表面上看安女士是在打扫屋子,实际上是对她自己的不满。没有期望,没有未来,黯淡无光。

这位心理咨询师叫朱建军,这是他写在《自知》这本书中的一个真实的咨询案例。他通过让来访者想象自己的家的方式,探寻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他把这种心理咨询方式叫做“意象对话技术”,这是他独创的一个心理咨询方式。

就好像用一种游戏或者想象的方式,让来访者描述想象中的房子、自己的模样等,这些被描述的东西反映了来犯者潜意识中的想法,也被叫做“意象”,而心理咨询师能够通过这些意象去判断来访者究竟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并在这个潜意识层面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自知》是一本讲述“意象对话技术”的心理学书籍,这是一本心理行业从业者可以看的专业书籍,但我并非从业者,依然看得津津有。一边看,一边偷偷学习,顺便给自己把个脉,看个病。

当然,并不是说我有心理问题,而是因为人终其一生都在试图了解自己,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心理咨询师,但如果我们能学习一点简单的心理学的知识,读懂自己,探寻到自己各种行为、烦恼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岂不乐哉。

2、

既然要“看病”,那首先肯定要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本书作者朱建军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办法——看看自己心灵的样子。心灵的容貌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命力强弱、内心是否和谐、心理年龄,善良与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心灵的样子也就是我们的内貌,心灵的样子越丑,代表我们的心理越不健康。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都可以来试一试。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让心平静下来,减少内心的杂念,然后想象自己沿着一个楼梯往下走,四周光线不是很亮,在楼梯的拐角处有一面大镜子,看看里面的人,不是自己的模样,而是另一个样子,不要想应该是什么样子,而是要等这个面目慢慢地清晰,就是自己心灵的模样。

朱建军在书中写到,一个漂亮又聪明的女孩,在她想象的镜子中,自己是一个洋娃娃,但里面的填充物不是棉花也不是海绵,而是稻草。

原来,她长得漂亮,讨人喜欢,但在她自己内心,是一个草包,因为没有生命力。原因是,女孩的生活以取悦她人为中心,得到爱和归属感是她优先考虑的,这导致她为了得到她人的满意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她想象中的自己是一个洋娃娃,就好像是一个别人的玩具,而且填充物是稻草,象征的是“没有生命力”。

朱建军说,生活中这样的女孩还有很多,从小听从父母安排,毕业后听从领导安排,结婚后又忙着相夫教子,唯独忘了自己热爱的事,内心会有一种失落感,严重者会变成抑郁,因为她们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感觉自己的生命在慢慢枯萎。

我在看这本书时,也做了一次想象,我想象中的自己是个瘦弱的女孩,大约是十来岁的年纪,穿着白色的单薄的衣服,眼神中充满着渴望。我是这样分析的,瘦弱、衣着单薄,说明我现在的生活中需要帮助,有些孤立无援,而十来岁的小女孩,显然与我的真实年龄太不符合,她有着渴望的眼神,我解读为自己很渴望内心强大,渴望去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件事,希望自己有力量去奔赴这件事。

实际上,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隐约知道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但目前还没有勇气奔赴它,因为还不愿放下手上所拥有的这些东西。放弃意味着风险,而我是风险厌恶者。

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不会,让内心那个瘦小的女孩慢慢长大,有力量去奔赴,这是我当下最重要的事,这将是我奔赴梦想的底气和信心。

3、心理障碍是如何而来的?

在看这篇文章时,你也可以尝试想象一下这面镜中的自己,不一定要闭上眼,可以眼睛盯着一处白墙,或者某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要移动,然后用向内看,去看自己的内心浮现出一个怎么样的画面。

当然我们在做这样的想象时,不要刻意去做一些预设,这样会破坏到真实的意象。抓住这个想象的画面,可以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然后结合生活中的现状和烦恼,去分析一下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对应生活中的哪些事?

想象中的你长什么样?欢迎你在留言区告诉我。

如果你的想象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的或者感觉不太好的画面,比如前文提到的安女士,画面中出现了死老鼠等,而我想象中的自己是一个瘦弱的孩子,这些相对消极的画面可以体现我们的内心遇到了一些困惑。严重的可能是心理疾病,浅一些则是一些心理障碍。

不过,我觉得这没什么值得羞耻的,反而是一件好事。就如作者朱建军在书中说到“恭喜你找到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唯有看到自己的问题,才能调整自己,最终去解决它。

否则,烦恼将一直缠绕在心头。有的人一生都为一件事或一类事苦闷,如果他可以早早地察觉它,看透它,解决它,人生的幸福指数会大大提升。

心理障碍,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结。

想打开心结,先搞明白心结是如何而来的。

这里要介绍一个概念——心理能量。它与体力相对应的,我们做事情需要体力,其实也需要心理能量。我们常说“身心疲惫”,是体力和心理能量都耗尽了。

心理出现障碍,是心理能量的流动不通畅。就如中医说的“痛则不通”。

想想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他们没有压抑,而成年人的世界有着复杂的游戏规则,我们会伪装自己,压抑自己的情绪,伤心时不敢哭,连崩溃也是静悄悄的。

我们越是压抑,心理能量的流动越是不通畅,甚至会凝固。当能量不再流动,一次次地凝固,久而久之,会成为一个心结,这个心结一直都在,这就会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意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这个心结没有得到治愈,反而越加坚固和庞大,就会成为一个消极的“元意象”。

所谓元意象,指的是这个意象已经根深蒂固刻在我们的心里,不会被轻易抹去。而且,它让我们在看待外界一切的时候戴上了一层“滤镜”,最严重的情况是无法区分现实和想象。

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你感觉他简直不可理喻,无论你怎么说,他都无法理解并总是固执己见。并不是他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而是他在理解这个问题时,带着自己的元意象,结果自然就不同。

比如,天气下雨了,这是自然现象,而有的人却认为“怎么回事,连老天都跟我作对?”“老天要跟我作对”,这是他的想象,不是现实,因为他的元意象是“别人总是不怀好意,跟我作对”。

我们每个人理解外界,都或多或少带着自己的“滤镜”,当你发现你跟别人看待同样一件事情是截然不同的角度时,不妨自问一下,我带着一副怎么样的滤镜。这个滤镜,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是对我有帮助的,还是对我有危害的?如此,可以慢慢读懂自己行为背后的潜意识思维。

自知(自知三部曲朱建军)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69购买

4、怎么解决心理障碍?

中医常说“痛则不通”,意思是身体出现了疾病,通常是因为血脉不通畅,其实也是心理能量的流动遇到了阻碍。

借助《自知》这本书中想象的这个办法,我们可以尝试去探寻自己的内心哪一块出现了阻碍和心结,及时地疏通它,治愈它。

一想到自己可以自学,给自己把脉和看病,我就觉得很神奇。不过,如果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抑郁,还是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

文章的最后,我从书中整理出了三个小建议,当我们有心结的时候,可以用得上。

第一个:不要以偏概全,把个例当做普遍现象。

举个例子,在至亲离世时,我们会有一种整个世界都灰暗的感觉,而且会产生一种“再也不会好了”的感觉,这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亲人的离世很令人伤人,但也不代表人生无法向前了。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把一件事情的影响扩大化,认为一切都不会再好了。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会让我们的情绪进一步消极,无法走出阴霾。

所以,当你难过时,要提醒自己,这件事是这件事,其他事是好的,要看到希望。

第二个:不要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要多回归现实,现实会修正我们的意象。

很多时候,人容易沉浸在消极情绪中,有一句话叫做“触景生情”,当你的眼前发生了一件令人难过的事,本来只是一件事,但我们的脑海很容易浮现与之相似的事件,悲伤的情绪会进一步加剧,导致自己走不出来,或者更加愤怒。

这时候就要提醒自己回归现实,听音乐,逛街,喝咖啡,散步,这些事都能将我们的思绪拉回现实,消极意象也会得到修复。

第三个: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能量转化和流动起来。

前两个建议是针对当下发生的事,做出调整,如果从漫长一生的角度去看,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无论发生其他什么令人伤感或者暂时走不过去的事,至少你的生命中还有这件最重要的事陪伴着你。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和写作,无论外面多么瞬息万变,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至少我还可以读书,用书来治愈自己,我还可以写作,写下心中的忧愁。

心中热爱的事,具有自我疗愈的功能,它是我们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产生源源不断的心理能量的源泉。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就要结束了。其实,这里呈现的仅仅是《自知》这本书一小部分的内容。

《自知》是一本好书,专业人士可以学习“心理意象技术”,普通人也同样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出不同的感悟,借用这种方式来读懂自我,疗愈自我,成长自我。

作者介绍:

墨花,心理学爱好者,每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我们一起用阅读改变人生。喜欢阅读和写作的小伙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