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岁孩子不愿去幼儿园,整整哭了一个学期, [复制链接]

1#

闺蜜的孩子乐乐创造了我身边孩子的一个“记录”: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坚持天天哭,在校园门口抱着妈妈的腿不肯进去,顽强与各路势力抗争了整整一个学期,导致从学校门口的保卫到里面的保健老师再到各楼层的班级老师都认得了她们家的孩子,以这种方式出名让她感到非常地尴尬。

妈妈上班,孩子就大哭大闹?

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不停的叫妈妈?

已经6岁了,该怎么和家长分床?

相信很多家长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总结一句话就是:我家的孩子太黏人了!他自主能力会很差吗?

孩子为什么会“黏人”?

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家长们意识到孩子如果不独立就会缺乏竞争力,于是在“科学育儿”的观念影响下变得越来越焦虑。急于求成想让孩子从很小时候就学会“独立、自主”,有可能却忽视到了孩子的真实需求,那就是每个孩子都特定的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安全感。

闺蜜是全职妈妈,所以她把乐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现象归结于是因为自己带孩子时间太长了,所以让孩子非常的黏她。我问其他家庭就算不是全职妈妈在带孩子,也有奶奶、姥姥、保姆全天带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同样会遇到要去接触新环境的情况,为啥你家的孩子反应特别强烈呢?闺蜜听后陷入了沉思。

美国心理学家harlow曾经用幼年猴子做过有关于灵长目动物“安全感”的实验。这组实验得出的结果是幼猴会在舒适的皮肤接触下(也就是拥抱)获得安全感,把“妈妈”的拥抱当做坚强的港湾,勇于探索新世界和新玩具,而这个玩具在没有“妈妈”的情况下会让幼猴产生惊吓的情绪。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孩子心灵上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那么就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探索新环境。

家长可以回一下自己对于孩子“黏人”的标准是什么?仅仅是他不愿意上幼儿园,还是离不开自己半步,还是晚上怕黑不敢独睡?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很好理解孩子的需求,过于武断的给孩子“下定义”。如果从根源上解决孩子安全感缺乏问题,家长在面对这些困惑时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安全感”也不是万能借口

既然说需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感,于是就有很多家长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觉得我家孩子啥情况都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怎么办?补!

闺蜜说她在家里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乐乐都是“紧随其后”,完全就是个小跟屁虫,她完全否认自己没有给孩子安全感。比如在乐乐小的时候一哭,她就会马上将他抱起,深怕晚了一两秒婴儿时的乐乐就失去了安全感的建立。又或者她在厨房做饭的时候,乐乐不停喊妈妈,她时常顾及孩子的感受而让自己更加手忙脚乱。

“安全感”一词在我的闺蜜心理早就建立起了一个箩筐,孩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扔。她觉得孩子缺乏安全感了,要什么就立马给什么,急迫的想让孩子建立拥有这样东西。她明白“安全感”的存在,却不清楚孩子获取安全感的途径究竟是哪些。

邻居家的孩子出门从来不看路,他的爷爷奶奶就总是跟在后面当24小时全勤保镖,一路上不断的叫孩子“看脚下的坑,看车来了!”爷爷奶奶总是会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替孩子扫除一切安全隐患,但是自己一天下来总是会抱怨:带他真是累啊!家长最容易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孩子的真实需求之上,对应的解决措施也会与初衷南辕北辙。

如何正确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主动陪伴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对安全感的需求也不同。在最初的婴儿阶段,及时拥抱就能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知道在自己慌乱无措的时候,会有妈妈始终在身边,是坚实的后盾。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同样需要家长的陪伴,这也就是大家常常抱怨的“黏人”现象。假如妈妈们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却让他一个人去玩,孩子就会把信息误认为“妈妈不爱我”,于是就会哭闹、黏人起来。

主动陪伴则可以降低孩子的焦虑,当他心灵得到安慰和满足以后,才会有探索新事物、新环境的心情。假如要做饭必须让孩子一个人玩一会,可以提前和孩子约定好时间,如让他自己玩5分钟,妈妈就会来陪你。一旦到了时间,家长就必须履行承诺,否则这个方法以后不会有效。5分钟不够完成事情,还可以陪一下孩子,然后继续和他约定,只要履行规则,孩子就知道等待是有结果的。

用乐观的情绪感染

家长对孩子而言除了是可以依靠的港湾,也是模仿的榜样。了解了孩子需要陪伴孩子这第一步之后,像我的闺蜜这样的人还是没法有效地给孩子建立安全感。这就是因为她紧张的情绪给了孩子影响。

孩子逐渐从婴儿时期长大,学会了攀爬、翻滚以及调皮捣蛋,这时候你有可能不是永远对他笑靥如花,而是常常会紧张的呼叫“别进厨房,很危险!”“别爬沙发,会掉下来的!”甚至你还会生气,这些情绪都会让孩子产生沮丧、委屈和无措感。

虽然我的闺蜜照顾孩子十分周到,孩子却仍然很“黏人”,因为他在长久的成长过程中,被妈妈的情绪影响得小心谨慎,不愿意踏出妈妈给予的“舒适区”半步,一旦妈妈不在他身边,他就会手足无措。越是如此,我的闺蜜越是紧张,然后步入恶心循环。

养孩子的过程中,用心的家长自己也会慢慢地成长进步。哪怕家长自己会由担心孩子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和一时冲动的气愤,也要在孩子面前把这个情绪自我消化下去。这样的情绪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你个人发泄爽快了,而负面效果全部被孩子吸收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温暖而又力量地安抚、教导和指引。

允许安全范围内的探索

孩子天生就有探索欲,从运动发展就可以看出。4个月以前的宝宝运动能力不够,还只能用模糊的视力去探索世界,当他到6个月可以坐起来,手能够去抓挂在车椅上的玩具时,他会想着怎么去够到眼前这个五颜六色非常有吸引力的东西。所以只要条件允许,孩子们会自发有拥有探索能力。

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建立安全感,这种探索欲会逐渐减弱,之后家长就会发现“我的孩子怎么不一样,什么玩具都吸引不了他,就是黏着我”。1岁的宝宝最喜欢翻抽屉,因为此时的他正在学习“里面”和“外面”的空间概念。我养孩子的想法就是没有过多的限制,家里弄乱了可以清理,保护好孩子的探索欲更加重要。但是我嫂子却是一个有洁癖的人,家里给孩子玩的玩具没有两三件,并且给到孩子手上的玩具必定经过精心消毒清洗,更别说翻抽屉了,那是想都不用想的“邋遢”行为。所以她孩子在2岁的时候,去外面玩都不主动玩任何东西,过年聚会也显得特别“认生”,始终只要最亲近的奶奶抱。

所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能抑制孩子探索的天性。把家里易伤到孩子的桌角包起来,把尖锐物品收起来,注意用电用水安全,然后尽情的让孩子去接触可以接触的东西。

带孩子理解未知

“杞人忧天”现在说起来是一个笑话,但是正是因为那个时候的人并没有天文知识,他们不知道天不可能掉下来。我们现在人有这个常识,所以把他当个笑话看。人们对未知事物会产生害怕的情绪,这是天然的自我保护机制。假如一个人没有“害怕”的情绪,反而说明他有缺陷。

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孩子会产生的害怕情绪,他们害怕一个人面对黑夜是正常的,他们害怕去陌生的幼儿园是正常的。消除孩子们害怕的情绪,就是要带孩子一起理解未知。

最能让孩子有认同感的理解方式,就是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和感受,把这种感想与孩子分享。我发现我的孩子到幼儿园之后,和上幼儿园之前的性格变得完全不同了。在家时他热情大方,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变得有些谨慎。于是我就找到机会和孩子聊天,问他是不是害怕小朋友不肯分享玩具?他说是。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在幼儿园之前,从来没有与小朋友产生过这样的矛盾,遇到了这种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没有个底。于是我告诉他:你想和小朋友玩,你就跟他说我们能轮流玩吗?你玩一下我玩一下。如果小朋友不答应,也没关系,只要去和小朋友说过这句话就行了。

特别敏感的孩子遇到任何他没有接触过的情况,都会有些胆怯,也学这些事情在大人眼中根本不算问题,但确实孩子没法迈过的一个高坎。所以给孩子一个指引,他就会知道原来我这样说这样做没问题。时间久了,待他建立完善了内心里的安全感体系,他自然明白了处世之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