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丹
1.感谢詹教授的精彩解读。只是每次时间太短了,很多不能展开。我的问题:(1)关于袭人告密王夫人,很多人认为她是阴谋家,甚至有人觉得之后晴雯等被逐与她告密有关,但是这回她并未提及丫头,而是关心主子小姐们?(2)宝钗的螃蟹咏,有人评价是政治讽刺诗,且文中众人也是说“毒了些”,这也和宝钗一贯风格不一致啊?您怎么理解。谢谢老师!
詹:(1)袭人确是从关心宝玉的立场出发,来向王夫人提建议的。从传统社会的观念看,贵族公子和小姐更应该遵守礼仪,下人倒未必那么讲究。只是当下人的言行影响到主人的名誉或者也对其自身的生存、地位构成威胁时,她才会出击。
(2)宝钗的性格也是比较复杂的,温柔敦厚是她为人的主旋律,但也不排除偶尔会有露锋芒的时候,比如她借扇子、借戏名对宝黛的讽刺。不过,正是在咏螃蟹时,才把那种“毒”意宣泄出来,也可说是让她对于人的刻薄得到稍许的转嫁和缓释。
2.谢谢詹老师的导读!初中语文教材由原来选学《香菱学诗》到《刘姥姥进大观园》,我觉得这一改动很好,从情节叙事关联、人物个性展现、语言品味等方面,《刘姥姥进大观园》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由此激发《红楼梦》的阅读兴趣也是更适宜的。高中一年级选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并作了全方面的指导提示,但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语文积累和高考压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读难度还是过大,如果从激发兴趣出发,教师选哪一两个篇目入手更好呢?请予以指导提示。
詹:从吸引人的角度考虑,第八回写黛玉的口才表现,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第七十四回写抄检大观园,都是很不错的。
当然,从我个人趣味说,我特别喜欢的是第十九回和第三十六回。但《红楼梦》本质上不是以情节冲突来吸引人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小说的闲言碎语中体会到心灵的冲击和震荡,这才能把《红楼梦》的味道体会出来,也会让小说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3.詹老师好!很荣幸能和您共读《红楼梦》。我读第三十一回有一问题,特向老师请教!史湘云来到荣国府,贾母有一句话说:“如今你们大了,别提小名儿了。”贾宝玉和园里姐妹的名字还有大名小名之分吗?之后他们之间的称呼也没什么变化吧?
詹:我一位博士生专门研究过相关问题,但因为她的论文尚未发表,我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按理说,他们都应该有小名和大名的,而宝玉、黛玉、宝钗都是他们的小名,宝黛初见时,宝玉问黛玉的表字,黛玉说无字,
其实,关于这三位主人公,小说都没有写到他们的字或者说大名。那么,老祖宗关照大家别提小名,似乎在后文并没有得到落实。一方面,丫鬟固然可以叫他宝二爷,史湘云等可以叫他二哥哥,但在小说的第四十九、五十五等回中,他们仍叫他宝玉的。
4.第三十一回写史湘云,写她的外貌——“越发高了”,“倒扮上男人好看了”,写她的性格——如何爽快甚至不爱惜贾母的新衣服到雪里泥里滚去,写她的语言——“宝玉哥哥不在家么?”,写宝钗对她的评价——“他在不想着别人,只想宝兄弟,两个人好憨的”……这些都表现出史湘云从外貌和个性都像个男孩子,虽然这一章叫“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但是我猜想“双星”绝对不是湘云和宝玉(批注已经显示了是卫若兰,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质疑),因为湘云和宝玉是互相把对方当作兄弟一样的,不会是爱情,而且金麒麟这个物件,黛玉吃醋,宝钗却不多心,因为宝钗看透了宝玉与湘云之间的这种关系。这一回湘云说阴阳两气,跟贾雨村说的一样,也很有意思,不知道这之间有没有呼应关系,还是后四十回会有呼应呢?
詹:《红楼梦》跟一般小说不同的是,它写出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可以把金麒麟视为卫若兰和史湘云的信物,但说宝玉和湘云“绝对”没有可能的断语还是太绝对了。
湘云性格更像一个男孩,不能成为宝玉与她发展不出爱情关系的理由,正如芳官性格也像一个男孩,但宝玉倒是很可能跟她发展出爱情关系的。
5.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回重读后,我的问题是:第三十八回的三首咏蟹诗。(1)贾宝玉写的是:“横行公子却无肠”,他把螃蟹想象成公子,那么如果贾宝玉像《促织》里成名的儿子“灵魂出窍化身为一个瘦小的促织,在其躯壳下,有着人的灵魂”一样,变成了一只螃蟹,他会不会感受到螃蟹被五花大绑,放进蒸笼活活蒸死的疼痛和恐惧。如果是大观园里哪个女孩的灵魂注入螃蟹的躯壳,凭他敏锐的直觉和同情弱小的悲悯,是否会觉悟:吃螃蟹非但不高雅,而且特残忍?(2)“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命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转世,所以她的肠胃是无法消化肉食荤腥的,不吃螃蟹也未必是装出来的假清高。为什么她竟然写出“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句子,感觉和她的气质不符合呀。(3)还有薛宝钗写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根据她的中医养身常识,应该知道蟹肉寒凉腥冷,会造成腹泻恶臭。既然曹雪芹把她设计成一个吃冷香丸的净素仙女,为什么又让薛宝钗弄了那么多螃蟹,搞得琼楼闺阁之中染上了这种“腥气”?
詹:(1)这里,宝玉用公子一词,带有调侃性。不能因为宝玉用了“公子”一词,就认为是宝玉把螃蟹直接想象成了人,进而想象一个人被煮来吃。当然,年龄更小的孩子如果对螃蟹产生同情时,会有这样的想象,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论著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但未必适用这个场合。
(2)这里写林黛玉不吃螃蟹,但文中也交代,她已经吃了一点点,不过,总体上,说她不习惯吃螃蟹是没有问题的。她写这首诗,比较草率,是一挥而就。这可以理解为她才思敏捷,但前提是,她看了宝玉的诗,说这样的诗一百首也能写出来,其定位本来就不是要用心写的,而且,宝玉一赞,她就撕了,也许说明她本人也未必认为是得意之笔。既然是敷衍之作,把这首诗跟她个人气质作联系,也许不一定合适。
(3)宝钗为人更强调一种最终的平衡,所以她未必会绝对排斥腥味的螃蟹,况且贾府的人喜欢吃,她也是顺应人情。这又符合她一贯为人风格。
6.詹老师好!第三十六回袭人让宝钗留下,自己走开,让宝钗这么个大家闺秀与睡着的宝玉独处,这是否也不太合乎礼仪?宝钗看袭人绣的活计可爱,“便不留心……不由得拿起针来替他代刺”,这里是否用了所谓“曲笔”?即她的情不自禁,更多是出于对宝玉的喜爱,而非活计?一个人不细心也算了,这里平时很讲究得体的两个人,怎么这会儿都很不细心?而黛玉看见后的反应,并不是以前本能的吃醋,却是握着嘴,不敢笑出来,是否这里黛玉对宝玉的感情已经比较有信心了,反而觉得宝钗好笑?后来的冷笑,倒像是黛玉常态。这里有所不解,请教。接上面问题,补充一点儿。刚问先生,他解释是宝玉年纪小,我觉得这个解释靠不住,在第三十四回袭人刚向王夫人建议过:“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袭人既如此“悬心”,甚至建议王夫人以后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为何宝钗来了,她却偏要乘机出去走走?莫非只防黛玉,不妨宝钗?
詹:宝钗总喜欢说女孩子应该做针线活,所以看到袭人留下的刺绣,一时间考虑不周,情不自禁坐在宝玉床头,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清代人也说过宝钗一贯谨慎,何以此刻如此不小心,落人笑柄。而黛玉嘲笑宝钗却没有吃醋的意思,一方面,可说她已经彻底放心(其实从宝玉挨打、黛玉手帕题诗起,两人几乎不再吵嘴,与宝钗也逐渐和解);
另一方面,也说明黛玉讽刺宝钗的武器,还是传统礼仪,说明她并没有完全超越其时代。相对来说,袭人和宝钗确实有较多共同语言,她防黛玉不防宝钗,也是可能的。
7.詹教授好!非常感谢您带领大家共同学习《红楼梦》!今天您的课提到第三十三回贾母赶到贾政处“搭救”宝玉,碍于时间关系,只是简单提到了贾母的语言艺术。整本书中大多数场合中,贾母都是承欢膝下笑意盈盈的老祖宗,形象并不鲜明,可是这一回贾母的言语犀利比起凤姐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句话下来,贾政简直输了个落花流水颜面全无。这不禁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年轻时的贾母绝对是个脂粉堆里的英雄,起码不会比凤姐逊色。希望老师能展开谈一谈贾母在这一回的语言艺术及人物形象。谢谢老师
詹:贾母的言辞确实非常厉害,我曾经在年出版的一本论著《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分析宝玉挨打的文章里,谈到过一些。另外,在以后的交流中,我也会留出一点分析的内容。
8.感谢詹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这里有一个疑惑,一直困扰着我,想问问詹老师。金钏让宝玉“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不知道詹老师是否认为贾环和彩云是一对呢?那么彩霞和贾环又是什么关系呢?我看到的说法是有的人认为二者是一个人,是抄者抄错了;也有人认为是两个人,并且二人都与贾环有暧昧关系。在书中彩云、彩霞二人确实同时出现过,并且书中二人彼此也和贾环有暧昧关系。不知詹老师怎么看待二人?谢谢詹老师!
詹:可能在作者的原来构思里,是准备写彩云、彩霞两人的,而且都跟贾环有一定关系。就像王夫人身边还有金钏、玉钏成对的两个丫鬟。但稿子不断修改,头绪归并,彩云和彩霞合并为一人了,但有些地方,还留下没有删除的痕迹,以至于在有些场合,会有彩云和彩霞同时出现的情况,如在第二十三、第二十五回等。刘世德先生写过专门的考证文章《彩霞与彩云齐飞——论彩云、彩霞的分与合》,见《红楼梦版本探微》第三章。
9.略论妙玉形象的艺术价值妙玉其人非贾氏眷属,却在十二正钗中名列第六,而且她迟至全书第四十一回才正式出场。《红楼梦》一书中对于妙玉的这些布局安排是耐人寻味的。在本人看来,妙玉这一典型形象在《红楼梦》宏大的体系中,至少具有以下艺术价值:第一,人物形象:妙玉与其余正钗同为官宦人家出身,门第高贵,身为“槛外人”却不忘“槛内”,似勘破红尘却俗念未了,“云空未必空”。妙玉与惜春,一个要“冲进来”,一个要“冲出去”。妙玉形象的塑造,丰富了红楼人物画廊,呈现了贵族妇女生存状态的多样性。第二,小说主题:妙玉有洁癖,置身佛门,金玉品质,到头来,仍不免“无瑕白玉遭泥陷”。妙玉的身世经历和命运走向,汇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歌,共同体现了红楼梦的主题。第三,中心人物塑造:妙玉为人自命高洁,孤癖矫情刻薄,罕有真正的朋友,唯有贾宝玉能包容和接纳她。小说中描绘宝玉与妙玉的微妙关系,生动展现了宝玉“情不情”的广博之爱。以上是个人的一些体会,不知是否正确,不揣浅陋,向詹教授讨教。
詹:我写过论妙玉的文章,即《妙玉的矫情》,收在《重读红楼梦》一书中,你提出的一些看法,跟我的论述比较接近,大概是“英雄所见略同”吧?一笑。不过我在文章中,还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直接说不喜欢或者对妙玉批评过的几个人,趣味、气质倒都跟妙玉有相似处,我对此作了初步解释,有兴趣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