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鹿原他居然节俭到这个程度,足可与世界 [复制链接]

1#
防治白癜风全面升级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7/5796528.html

陈忠实《白鹿原》第八章写到黑娃到黄家围黄老五家打工,这个黄老五是出了名的“啬皮”。这个“啬皮”是陕西方言,意思是小气、抠门、吝啬,按我们南方人的说法么就是“算盘打得很精”。

书中对这一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精彩,只不过有洁癖的朋友恐怕要吃不消读;特别是吃饭的时候,可千万别读,小心吐出来。

据我的感受,这个“啬皮人”,那是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加上国产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的。

不妨先来简单介绍所谓的“四大吝啬鬼”和本土的严监生,以增加直观感觉。

第一个是泼留希金,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死魂灵》里的人物,他的吝啬事迹数不胜数,身为富豪却形似乞丐;对儿女婚事的贺礼只有诅咒;地窖里的面粉硬得像石头一样,得用斧头劈;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他会捡拾得干干净净。

第二个是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人物,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只用来放高利贷;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

第三个是阿巴贡,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悭吝人》里的人物,视钱如命,为了不花一文钱,他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一个年已半百的老头;他就连“赠你一个早安”也舍不得说,而说“借你一个早安”。

第四个是葛朗台,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里的人物,经常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

《儒林外史》里的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别人都猜不中什么意思,只有他老婆赵氏知道是为床前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太浪费,挑掉了一茎,他才安心地咽了气。

接下来看看黄老五。

他的特点是,在吝啬小气的同时,还有一套说词让自己的行动很有依据。就像情感大咖写“鸡汤文”似的,让人觉得再不可忍受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

例一:豌豆屁与小麦屁

黄老五与黑娃同吃一样的饭,除了中午吃一顿稀汤面,都是包谷、黑豆、稻黍、豌豆变换着蒸馍,其中“豌豆面馍馍茬口硬,咬一丁点就嚼得满口沙子似的硬粒儿,吃下以后就生屁”。于是黑娃和黄老五吃好饭去地里干活时就“屁声此伏彼起”,这时,黄老五端上了包含生活哲理的“鸡汤”:

“黑娃你闻一闻,这屁不臭。豌豆生下的屁不臭。麦子面生的屁臭得恶心人!”

敢情豌豆比小麦要好得多,毕竟放屁不熏人;这样说来,其实是喝白开水更好,连放屁的麻烦都省了。

例二:舔碗

我们大概偶尔也都看到过小孩子舔碗,我们会感到一种可爱或者喜悦,但如果有一个成年人舔碗,并且餐餐舔、天天舔,不仅舔自己的碗,还舔别人的碗——你是什么感受?

应该都会像黑娃一样感到“无法忍受”吧。他在“黄家吃头一顿饭时,黑娃就看见了黄老五舔碗的动作,一阵恶心,差点把吃下的饭吐出来”。他找到的对策是加快吃饭速度,吃完就走,免得听见黄老五长舌头舔碗发出的吧唧吧唧的声响。

但是黄老五不放过黑娃,要把自己的舔碗功夫传授给他。黑娃当然拒绝,于是黄老五教育他“一粒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并且亲自示范舔碗,下引一段,有洁癖者敬请略过:

他伸出又长又肥的舌头,沿着碗的内沿,吧唧一声舔过去,那碗里就像抹布擦过了一样干净。一下接一下舔过去,双手转动着大粗瓷碗,发出一连串狗舔食时一样吧唧吧唧的响声,舔了碗边又扬起头舔碗底儿。

又顺溜,又欢快。

但黑娃还是不肯舔碗,说:“我在俺屋也没舔过碗,俺家比你家穷也没人舔碗。”

这时黄老五端上了第二碗“鸡汤”:

“所以你才出门给人扛活儿!要是从你爷手里就舔碗,到你手里刚好三辈人,家里按六口人说,百十年碗底上洗掉多少粮食?要是把洗掉的粮食积攒下来,你娃娃就不出门熬活反是要雇人给你熬活啰!”

算盘打得真精准!倒像我们有时教育孩子如果你把玩的心思都放到学习上,难保不考上清华、北大。却忘了“玩”本身也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这还不算,黄老五跟黑娃说/p>

“你知道不知道?每顿饭毕你先走了,我都替你把碗舔了。”

这对黑娃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不是让他养成了舔碗的习惯,而是对他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看到黄老五真的抱着他的碗“舔得正欢”后,他难以忍受地吐了,“随后居然成了一种毛病,他一看见黄老五的嘴唇就想呕吐”,再后来实在坚持不住,舍弃了一个月的工钱就逃走了。

如果是我,肯定也是扛不住啊。

不过,这里对黄老五倒也不存褒贬之意,他的行为有适合他自己的生活哲学来支撑,既不伤天害理,也不损人利己,并且他本身也是靠着“勤苦节俭一亩半亩购置土地成了个小财东”。写成此文,是因为陈忠实实在写得太精彩了,即便带着“审丑”的味道,也特别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

如果有问题,我想他的问题是认为自己的哲理“放诸四海而皆准”。就像现在的一些情感大咖告诉所有人“岁月静好”,要“感恩生活”,生活再苦也是一场修行,最后必将获得圆满。这也许不错,但主要的问题恐怕是,有太多人没能像这些大咖一样实现了财务自由,也不保证这样做与预想的结果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不知诸君怎么看呢?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